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江南雨巷好吃的地方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江南雨巷好吃的地方

發布時間: 2022-06-17 19:59:12

Ⅰ 江南雨巷 主要講什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圍繞著丁香姑娘,對這首詩的的理解,有很多種看法,有人說丁香一樣的姑娘代指戴望舒的戀人,也有人說是戴望舒隱含化的夢想,反正這首詩寫的很惆悵,很悲傷,也很唯美。
一)《雨巷》的多重情緒內涵

1、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

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這樣一首優美的抒情詩。

然而多年來,《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詩作,卻被視為象徵派和現代派的無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學史的視野之外;直到最近,人們才像觀賞出土文物一樣,把這些作品從遺忘的塵土中挖掘出來,又重新看到了它們身上具有的藝術光輝。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創作道路上,只給我們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詩,《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約寫於1927年夏天。最初發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十九卷第八號上。戴望舒的摯友杜衡在1933年寫道:

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 葉聖陶 先生底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聖 陶 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聖 陶 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序》)

人們熟知的文學史上的這段佳話,反映了《雨巷》一詩在當時的價值和影響。

就抒情內容來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調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抒發了作者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緒。打開詩篇,我們首先看到詩人給人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詩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這樣陰郁而孤寂的環境,他心裡懷著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她雖然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樣的憂愁」。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凄清」和「惆悵」。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帳。

這是一個富於濃重的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出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帳,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有論者說,《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像」來掩蓋丑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脫」,是「用一些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這些詰難和論斷,對於《雨巷》來說,未免過於簡單和苛刻了。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徨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2、表現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蘊涵有時代特徵的悲劇主題,

《雨巷》這首詩,寫一位沉醉於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獨自彷徨在悠長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盡頭。除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的聲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著的這位姑娘,她結著愁怨,她家的籬牆頹圮了,她顯然受到命運的打擊;她惆悵、凄清、嘆息、迷茫,但她沒有頹唐,沒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麼嫵媚動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沒有低下高貴的頭,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子一樣忍受著落到頭上的磨難。詩人在這里表現了人的尊嚴和頑強的生命力。但詩人筆下的姑娘是感傷的,他拿丁香來比喻她。中國古詩里有許多吟詠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往往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輕佻。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丁香姣好,但易凋謝。丁香一樣的姑娘,是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於來了,在雨中哀怨,「她靜默地走近」,有時兩顆心靈已經接近於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於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於從身邊飄過去,二人間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鬱病,因而同病相憐。然而,正因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繼續追求。從詩的更深的象徵意蘊看,戴望舒詩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靜的,雨打動紙傘,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詩人就這樣表達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抒情主人公――遊子的形象(孤獨的遊子形象貫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內心世界,又有嫵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難面前不彎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樣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對方;也許他期待的永遠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期望面前,他總是困惑的,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戴望舒熟讀法國詩人魏爾倫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氣質而言,他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後不知所措的知識分子苦悶沮喪的情緒,其基調是詩人的理想和他周圍的骯臟生活相對立的悲劇感。戴望舒的詩則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幸福地飛騰起來的理想與淹沒於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對立的悲劇感。他的詩雖然不是反抗和戰斗的詩,但也不是環境的奴隸。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的特徵。
(二)《雨巷》的藝術特色

1、《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象徵主義

的方法抒情。

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以世紀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的是李金發。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並非真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徵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的的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像創造了象徵,象徵擴大了想像。這樣以象徵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倩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2、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徵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的愁心的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像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像的結晶,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 (《詩論零札》十三) 他認為詩的本質寓於要表現自己同隱蔽自己這兩種願望的永恆斗爭之中,他謹慎地把他的「真實」巧妙地隱藏在詩作的「想像」的屏障里。法國象徵派詩人之所以會對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說是因為那種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隱藏自己,也不是表現自己的寫詩動機。從《雨巷》這首詩看,戴望舒的詩既不同於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於法國象徵派詩人瓦雷里那樣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一些,朦朧一些,尤其要將真事隱去。《雨巷》雖然也有象徵派的感覺的不可捉摸,內心狀態的飄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朧;但它並不帶有某些象徵派詩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我們推測《雨巷》這首詩中被隱蔽在「想像」裡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架。詩中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細節,但時間、地點和情況也許都面目全非了。這也是象徵派與浪漫派的一個極大區別。浪漫派詩歌大都寫真人實事,即興即景者多;象徵派則很難由詩來推測作者,至少,這種推測是相當曲折的。同時,象徵派詩歌的意義、主題,往往是通過暗示來表現的。《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牆,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死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詩中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些。

我們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3、《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

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腳韻。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見,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雖然不能說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至少也是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參考資料

1.王澤龍:《由狂放的「天狗」到寂寥的「雨巷」――論20年代中國新詩由浪漫主義向現代主義的嬗變》,《荊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04

2. 孫淑芹:《<雨巷>藝術特色的層面分析》,《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3. 藍棣之:《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名作欣賞》,2002/01

4. 張俊萍:《也談<雨巷>――兼與<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一文商榷》,《名作欣賞》,2002/06

5. 孫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賞》,中國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資料:http://www.yxhx.net/peom/view.asp?id=5&page=1

Ⅱ 描寫江南的故事

1、乾隆與龍舟活魚

據說,清乾隆皇帝在一次南巡私訪中,與隨從來到蘇州淞江岸邊,泛舟江上。時過中午,乾隆飢餓,令人傳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魚餚,他便從江中撈起活魚,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見諾大的魚盤中,金黃色湯汁里浮動著一條用魚做的「龍舟」。

乾隆品味後極為贊賞,即更名為「龍舟活魚」選入宮中,自此便成為宮廷御膳名餚。

2、乾隆與鯽魚湯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有一天他和手下走散了,又迷了路,再加之天很熱,飢渴難耐,正在焦急時,看見不遠處停了一條漁船,乾隆就走了過去,船上有一對漁家夫婦,此刻正是吃午飯的時間,漁夫就從船頭里抓了一條鮮活的鯽魚。

船上無油、姜及蔥等佐料,只放了點鹽花,片刻功夫,就煮了一碗乳白的魚湯給乾隆。乾隆聞到一股魚腥味,想拒絕,但肚子不爭氣,已餓得頭暈眼花,順手接過碗,另一手捂住鼻子,但是喝到口中後,一下子覺得其味道勝過宮中的美味佳餚。並問這是什麼魚湯。

老漁夫答道:「這是鯽魚煮的湯。」乾隆喝飽魚湯,感覺疲勞消除,也立馬精神了,就問清返程方向,告辭而去。後來,鯽魚湯在漁民中間流傳開來,或是疲勞解乏或是招待客人,人們總喜歡煮一碗鯽魚湯來品嘗。


3、乾隆與四鼻鯉魚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一日乘著龍舟緩緩地駛進了微山湖,他立即被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就在皇上盡情玩耍時,看見龍船四周的魚兒 歡蹦亂跳。皇上心裡高興,特意要御廚去抓幾個活魚來美口腹不可。廚師們抓上了幾條大魚。

乾隆仔細看過,卻發現是四個鼻孔的鯉魚,頓時十分驚詫。他叫廚師不忙做菜,找來漁民前來問個原委。有個老漁翁應召而來,叩見了皇上之後,說:「這魚乃是微山湖名產『四鼻鯉'。它特別象有四個鼻孔,正是當今四海昇平、萬民同樂之意。它也是象徵五穀豐登,天下太平的吉祥物。

4、乾隆與叫化雞

「叫化雞」原出於浙江杭州,是一些窮苦難民即「叫化子」,用偷或討來的雞,外面裹上泥巴,燒紙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頭菜。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爛衫流落街頭。

有一天,一個叫化子老頭看他可憐,便把自認為美食的「叫化雞」送給他吃,乾隆當時腹中飢餓,當時覺得這雞簡直是人間美味,吃完後急問其名,叫化頭不好意思說這雞叫「叫化雞」,便胡吹這叫「富貴雞」,乾隆就說這「富貴雞」好吃。

事後人們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當今皇上,但這「叫化雞」也因為皇上金口一開成了「富貴雞」這道名菜。

5、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經常微服私訪,曾經在太湖西山方認識了東村一位姓殷的村姑,她不僅美貌如花,而且知書達理,乾隆和她一見鍾情,不久殷氏便懷了乾隆的骨肉,乾隆只能讓她假裝與東村敬修堂的商人徐聯習結婚。

Ⅲ 十一月份旅行有哪些好去處

十月份想去旅遊的話建議大家最好去南方,如海南三亞,在這些地方你可以盡情的玩,放肆的嗨,這里依舊是溫暖如夏的節奏,完全不理會寒風的味道。當然那你也可以選擇去國外的。當然也可以去蘇杭一帶感受一下煙雨朦朧的江南雨巷

Ⅳ 你印象中的江南是怎麼樣的

江南對我來說是個模糊的印象。我只在書上或電視上見過,我也沒有獨自踏上江南去感受她的美麗。我只知道江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一個多霧多雨的地方。她的溫暖、溫柔和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是溫暖、柔軟、夢幻和幸福的。江南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讓我們用一雙美麗的眼睛來見證她的美麗。

Ⅳ 為什麼詩人都喜歡寫江南的雨巷呢有什麼特別的嗎

江南小巷,是畫家們偏愛的意境,也是經常出現在文人筆下的意象。它彷彿是過往歲月的象徵,正逐漸消逝在城市改建的進程中,卻依然能呼喚起詩意的聯想。
順著青石板的路,慢慢踱入小巷,踱入悠悠的歲月深處。長長的小巷寥無人跡,空氣中漫溢著安寧的氣息。我的踱步,成了小巷唯一的流動。我在寧靜里打量它,它在寧靜里默認我。巷的兩旁,一幢幢灰瓦白牆的屋子靜靜矗立。那灰瓦已飽嘗了風雨的侵襲,顯出一種滄桑的晦暗。白牆上觸目都是時光的痕跡,如層層暮色般模糊了它的本來面目,卻給想像留下了愈來愈大的空間。
若有雨,撐一把傘走著,踩著濕滑而潔凈的青石板路,看雨打屋脊驚起的游龍般的水霧,聽檐下滴答的水聲,一種恍若隔世的熟悉和陌生感會喚醒內心深藏的落寞。看雨,心格外澄澈明凈。
這,就是雨巷給人的好處了,所以人們願意寫,喜歡寫,這是心中對美好事物的獨特想像,寄託著內心豐富的情感。

Ⅵ 戴望舒《雨巷》的賞析,哪裡美,美在什麼地方

郭沫若把詩歌美分為三部分: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具體分析如下;

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聖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讀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讀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人的心頭。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乾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Ⅶ 嘉興市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位於古鎮核心景區燒香港,是古鎮內一處原住民聚集區,一條具有原始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寧靜河街。別院距酒吧街23分鍾路程,位置優越出遊方便,從繁華喧囂到安靜寧謐,只有一條雨巷的距離。兩個別院隔河相望,並不在同一地址,特此告知。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原創打造的寧靜舒適唯美浪漫的雨巷別院,致力於成為您「一見心動,一住心安」的美好去處。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含「冷暖.玉蘭痕別院」「遇見.天香醉別院」和兩個私享花園,位於燒香港北街22弄11號。本套別院的房子是西塘少有的頗具藝術價值的明清老建築,雕梁畫棟,空間高爽,擁有雕花捲棚結構。為配合這個古老美麗的老房子,兩間別院均營造為帶有獨立庭院中式風格的復式套房,在西塘這個千年古鎮營造一個回到舊時光的奇妙所在。兩間別院都設置有雅緻茶台,開設的天窗可以讓您躺在床上迎風望月伴星入眠。其中「遇見.天香醉別院」配備了按摩浴缸為您洗去旅途疲憊,更配有投影設備,滿足您任何的播放需求。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包含「如夢.合歡塵別院」「如初.菩提心別院」和一個近五十平的美麗庭院。位於燒香港南街29弄5號。在西塘古鎮內檢票口外。「如夢.合歡塵別院」是一間有著浪漫夢幻的地中海風情,一卧一廳的套房,臨院整面的落地玻璃窗,把陽光和室外的滿園春色盡納入室;「如初.菩提心別院」是有著別致原木閣樓的復式套房,讓您盡享美式鄉村的隨意自在與質朴的低調奢華。窩在柔軟沙發里,前面是溫暖壁爐,萌生的定然是「愛你如初,菩提唯向真心覓」的地老天荒。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的每套客房都有自己的心情故事和靈魂,風格迥異,卻又一脈相承。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所有客房均配置進口乳膠健康床墊科勒品牌衛浴用品奢侈品牌洗潄用品專屬茶具酒具及藝術裝飾品,給您高品質的入住體驗。還可以尊享獨有的私家花園,在庭院里看書喝茶聊天冥想,悠閑地私享西塘寧靜的明媚時光。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西塘雨巷別院隱居客棧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Ⅷ 江南水鄉 作文(300字、)

江南水鄉,她是一幅朦朧的水墨畫,如一杯淡淡的龍井茶,好似閑掛天邊的浮雲,又像石上擱淺的清流,細膩叮嚀。水鄉的寧靜和安詳讓繁雜心緒得到放鬆。水鄉的水是柔柔的、細細的、淡淡的、靜靜的;無聲無息,無邪無暇;有些纏綿、有些朦朧、有些優雅、有些妖媚,那滴滴嗒嗒的韻節,把丁香一樣愁怨的相思詮釋在雨巷的夢里。
江南多雨、江南多水、江南也多才子佳人,那如痴如醉的詩句,「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如是煙」,讓你站在江南雨巷裡品味古典的溫柔和美麗。
江南有讓人說不清道不明言不盡的風凄苦雨的歷史,有無法用文字來傾訴的柔情私語,有更多糾結於心暗藏於靈魂的文化遺跡。
江南,又如一個完美迷人的夢境,出現於現實中往往有絲絲的愜意,帶著蠱惑帶著奇跡。而我們只是飲一杯清淡的茶,涼涼的喝下去。習慣如此。
想到的時候,回憶更多的是氤氳著朦朧模糊的霧氣,細雨紛飛,纏綿悱惻。落花繽紛,草長鶯飛。三月柳絮,四月煙雨,五月垂柳,六月荼蘼,七月如火,八月未央。
江南水鄉,魚米凄迷。一如尋找當初的夢,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Ⅸ 關於江南雨巷的描寫

江南雨巷

江南,這濕漉漉的名字一直是久居北方的我一個綠色的夢。對江南的嚮往,對江南的情有獨鍾使我一度懷疑自己的祖籍不應該是在寒冷的北方。中學的時候讀戴望舒的《雨巷》,我幾乎認定了自己就是那個結著紫丁香淡淡愁怨的女孩兒,我想那條雨巷不在北方,而該在江南,只有江南才有雨巷,青色的石板路在細雨中泛著青色的光輝,兩旁是高高的布滿苔草的老石牆,小巷的盡頭應該有座小小的石拱橋,橋下有緩緩劃過的小船,船頭甲板上俏立著一個婉約的女子手裡撐著一把油紙傘。。。。。。

這就是我夢中的江南,那樣真實又那樣朦朧,那樣親切又那樣陌生。哦,江南,我該重新去探訪你,我該去找尋屬於我的那條雨巷。

於是,我選擇了蘇州,因為她的纖細雅緻,因為她的含蓄安詳。

到了蘇州,天氣格外的晴朗,我住在賓館里向服務生打聽天氣情況,問什麼時候能下雨,那個男孩兒頗感意外的看著我,他說我是他遇到的最特別的遊客。我笑著並不解釋。蘇州本身就是雨做成的,如果沒有了雨,就像少女沒有明眸,花兒缺少了露珠兒。終於,在一天早晨醒來時,發現窗外飄著蒙蒙的細雨,我欣喜的穿上在蘇州特意買的月白色的旗袍,然後拿上一把淡紫色的油紙傘,在走到大廳的時候,我問那個男孩兒哪有小巷,他顯然有些困惑了,他說蘇州有很多小巷,不知道我要找哪個。我說要最古老的、最長的、最安靜的。他笑了,露出一排好看的牙齒,他說這有點難,不過他可以告訴我有條小巷離這里不遠,是不是最古老的他不知道,但他認為是最長的,最安靜的。我笑著和他道謝,就在走出大門的時候,他對我說你是真正懂得蘇州的遊客。

我找到了那小巷,在走進她的一剎那,世界突然安靜了下來,所有的喧囂都停止,只有我和這條雨巷。我緩緩的走進去,青石板上響起的足音是我長長的叩問,我對自己說:「我來了。」這條小巷真的很長也很安靜,我想她應該是最古老的,至少在我心中是。漫天的雨在我傘外織成一張細密的網,我用手細細撫摩石牆上柔軟濕滑的青苔,這暗綠色的身後必定刻滿滄桑。高牆的那邊不知道會是什麼,也許是個茶樓,也許是個鬧市,但我想在千年前一定有個很大的宅院,宅院里也一定有個小樓,樓上一定有個孤獨的女子臨窗嘆息,凄艷的眼神幽幽穿過無邊的網,刺痛千年的寂寞,而又在此刻聆聽我心中的獨白。我就是那個女子,你是被我追尋的前生,我是被你喚回的後世。雨巷好長好靜,彷彿是通往歷史的隧道,千年前紫色的愁怨在這條雨巷上開成淡淡的丁香,我是那擎傘婀娜而行的女孩兒。我深深的呼吸著,千年前的我也在深深的呼吸著,我的四肢魂魄已溶化在這潮濕的霧氣中,隨之一起蒸騰、飄散。。。。。。此刻,曾經在我心中唱了萬遍的曲韻流觴已消退成畫外音,在我心中畫了萬遍的端著細瓷茶碗玲瓏的手已暈染成一幕背景,天地間已然定格在這條雨巷,我是這雨巷中微微泛黃的剪影。

這時,一陣由遠及近的腳步聲打斷了我的神思魂往,是個撐傘款款而行的女孩兒,就在我們擦身而過的時候,我們彼此都愣了一下,然後相視而笑,我們居然都穿了月白色的旗袍,都撐一把淡紫色的油紙傘,天下竟有這樣的巧合,在相同的地方,在相同的時間,同樣裝束的兩個陌生的人相逢在雨中,相忘在一笑中。

在回首的一瞬間,我驀然驚覺,我已走到了小巷的盡頭,時光在此交錯變換,巷外是車水馬龍的張揚前行,巷內是緘默無語的內斂守望。歷史已悄然淡出,在遙遠的天際和我揮手告別,那個和我相視一笑的女孩兒,早已蹤跡杳然,莫非她就是這條雨巷的精靈,在這里守侯了千年,只為了今天與我的擦肩而過?或許她也和我一樣,來此找尋失落在千年前的夢?

Ⅹ 江南雨巷 董滇寧

江 南 雨 巷
董滇寧

有人說,江南的小巷是歷史留給現實的入口。是啊!雨後的江南小巷是心靈的聖地,心在紅塵中沾滿塵埃,不能辯識來去,不妨就讓這江南雨巷的煙雨舊夢浸潤你已疲憊的心靈!
輕輕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細雨在兩旁的瓦棱上跳躍,忽而又頑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們在青石板上的夥伴們嬉鬧著、喧嘩著。踩在青石板的路上,這一刻,隨著細雨,滑入歷史的最深處……
撐著油紙傘,血管里沖涌著莫名的悲與喜,呼吸著空氣里的清新,和歲月積淀下來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煙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這雨後的江南小巷,褪盡纖華,延展著世人的想像。
空氣中浸透著靜謐。幽遠的小巷中,我的移動和雜著雨兒們的跳動,成全了小巷的生動。小巷的兩邊是安然矗立著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牆的老屋子,飽受了風雨的侵襲,彰顯著一種滄桑積淀後的黯然。灰白色的牆面在班駁間隱現時光的痕跡,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幾根閑草做伴。

幾間鋪子半敞著門面。鋪內,幾人橫靠著帳台邊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著的小二,手腳極為麻利地端茶遞水之間,彷彿都不會激起哪怕一絲塵屑的飛揚。大多數的屋子已是人去樓空,一把鐵鎖,鎖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過門扉間的夾縫,瞅見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殘留著幾片風吹落的樹葉;眨眼間,似乎看見一個梳著兩條小辮兒的藍衣少女蹲在井邊,手中拿著極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極白的牙齒,對著這邊輕輕地微笑;一陣風吹過,掃落了井沿的樹葉,也帶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個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銹的鐵鎖!
雨停了。收起紙傘,聽著檐下滴答的水聲,由心底升騰起一種恍如隔世的落寞。風兒撫過臉頰,把雨的濕氣駐留在我的眼窩。眼前的小巷變的迷濛,心在此刻卻顯得猶為的澄凈。
一些墨綠的青苔粘在牆角,吮吸著雨露,淡漠了這多情的江南,綿綿的愁緒。抬眼望去,一隻燕子飛掠而去。是否是從王謝堂下飛出的那隻?可還能在這物是人非之外,辯識出你的故居嗎?
巷的盡頭,是一座小石橋。扶攔上的雨滴落入水中,盪起一層層的漣漪。在繁華與頹廢之間,吹簫女子的面龐有了幾多的改變?碧波還聚而來的,不是那提著油紙傘的栗色長發,卻是那傷心橋下的驚鴻艷影。
沉浸在江南的幽幽夢幻里,抬頭,眼前已是那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後的它顯得更為平靜與安寧。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頭冉冉升空;街市這頭襲來一陣強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個天宇,嘈雜與躁動在這個節界中無限延伸!小巷深處隱隱透出的闌珊燈火,閃動著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歸人的路!。一座小橋,兩方天地,是兩勢對立下的無奈疏離,也是歷史白描地書寫下的自然並存!是也罷,不是也罷,小巷猶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後,還會下。
走過雨巷,別無其他,清香盈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