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遷安哪裡飯店好
遷安會議中心,五星級酒店,其他的好像都屬於準星級的。
2. 遷安怎麼樣
那裡很好啊,環境也不錯,教學質量很好 。升學率很高。只是不讓出來,必須住宿。
3. 遷安的特產有哪些
1、遷安桑皮紙,河北省遷安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遷安桑皮紙手感柔軟細膩、結構均勻、拉力強、吸水性好、不腐不蛀、搓折無損、永不變色,在書寫和繪畫方面,對墨的洇滲恰到好處,有「重彩」「重水」「重墨」的特點。
4. 遷安美食
美食:
1、軟翻身咯餷
遷安很早就有綠豆攤咯餷,因此遷安人對咯餷的吃法有研究。除了單獨的或與肉熬、炒、溜、燴、燉外,還製成炸千、炸丸。一代名廚張毅然做的軟翻身咯餷,成為遷安的一道名菜。這道菜,吃著適口,已經成為遷安佳餚。
軟翻身咯餷用純綠豆咯餷,而且咯餷攤的火候要掌握的適當,汁子中姜黃放的適當,張形整齊,色澤亮黃,猛摔不碎。
做法是將咯餷切成菱形小塊,勺內加凈油二兩左右。八成時加蔥、薑末、料酒、香料和適量雞湯,尤其多放些花椒水,燒開後將切好的咯餷入勺、放鹽。稍放一會端起勺顛翻咯餷兩三次。看咯餷色調明亮,勾明芡加香油出勺。
2、酥白肉
特點:甜酥可口,肉肥不膩。
主料:白膘豬肉7兩。
配料:白糖3兩,粉面若干。
製作方法:
⑴將白膘肉切成兩寸長、筷子厚的長方形肉片,用粉面抓好;
⑵在沸油鍋炸成淺黃色取出;
⑶鍋內留少許油,放3兩白糖,熬至淺黃色見成糖漿,速將炸好肉塊倒入鍋中,顛勻出鍋即成。
注意事項:熬漿要嚴格掌握火候,火小不酥,火大味苦,用油合糖成油漿,用水合糖成水漿。
3、蒸白菜卷兒
白菜卷是遷安民眾發明的一道十分可口的地方名菜。特別是餐席上吃膩了口味後,再吃這道菜,使人感到有清淡解膩的口感。
清蒸白菜卷兒這道菜不知出自何年。做法是把肉剁細,加上佐料拌勻,再放鹽、香油、蝦皮拌成餡兒;把嫩白菜葉用開水燙一下,用白菜葉包上餡兒,捲成卷,剁成兩寸長段,將卷立排碼在放有海米的碗里後,將碗放在籠屜蒸熟。
4、炸咯餷千
相傳明朝末年,遷安鄉間有一大戶正月請客,有魚有肉、有扒肘,氽羊肉丸子,席面是八碟四碗。賓客到齊開始做菜,老東家從屋裡出來問起菜譜,四碗夠了,可怎麼算缺一個菜,老東家急問怎麼辦?廚師見菜案上有碎肉和咯餷片,靈機一動說,還有一盤炸咯餷千。東家以為是廚師的拿手菜,決定先上這道菜。一會黃燦燦、頭尖尖的小菱形塊上了一盤。客人愣住了,等到東家讓箸時,大家回過神來夾一塊放到嘴裡,歷時香酥盈口,人人稱好,不一會一盤炸千都吃光,都稱這道菜色香味俱佳。此後遷安城鄉普遍流傳這道菜。
炸千子做法是:把瘦肉剁細,加油、蔥、薑末、鹽及佐料拌勻做餡,用咯餷捲成卷兒,用刀切成菱形小段,放油鍋炸熟即成。
這種菜口感酥脆,香而不膩,成了遷安一道名菜。
5、建昌營饊子
遷安市北部的建昌營鎮有一種在京東一帶獨具特色的食品——饊子。建昌營的饊子,色澤嫩黃,薄如紙,最薄處承半透明狀。吃起來酥脆可口,香而不膩,是極好的營養食品。饊子可以長期放置不變質,夏季一般可以放半個月,冬季可以放兩三個月。
饊子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就曾經提到最古老的饊子。宋朝的大詩人蘇東坡吃了一位老太太做的饊子後,賦詩稱道:「牽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未睡知輕重,壓扁家人纏臂金。」寫出了饊子細潔、光亮、噴香、脆酥的特點以及製作者的辛勞。明朝醫學家李時珍說,因為它酥脆,「易消散也」。這就是饊子得名的由來。饊子還有兩個別名,一稱「捻頭」,在製作時要「捻其頭」;一稱「寒具」,因古人在寒食節時食用它。
具體做法是:用石磨磨的特級麵粉,鹽水和面,揉揉停停,停停揉揉,5斤面約和兩個小時。把和好的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細的面條,用油浸泡一小時,然後,再把泡好的面條往手捯,捯成筷子粗細,五、六條成一把,用兩根筷子托著下油鍋炸。油是芝麻油和花生油各半的混合油。炸時看好火候,火大炸碎了,火小炸不起來。
饊子具有醫療價值。《本草綱目》中稱它可以「利大小便、潤腸,溫中益氣」。所以建昌營人都買它用來看望病人、產婦或者給老人做補品。
建昌營的饊子,至少有二百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歷史悠久,用料講究,製作精細。自1979年恢復生產以來,名聲不脛而走,除在本地大量銷售,還遠銷到京、津、唐、滬及內蒙等地,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食品。
6、缸爐燒餅
民國初年,缸爐燒餅是遷安城內四大有名小吃之一。
此種燒餅用料講究,製作工藝要求嚴格。香酥可口,耐存放,放數月不酶不改味。
製作工藝要掌握三功:
一功:燒爐。所謂缸爐,即通常用的陶瓷大缸,縱著打去少半,用泥抹嚴,用炭火或洋槐樹干枝,燒到爐成暗色,大約達100℃,停火用水刷爐,將做好的燒餅逐一用手背托貼在爐壁上。因爐壁有一定熱度,燒餅即粘貼在上面,上煎下烤,使燒餅熟透,放出芬芳香氣即成。燒爐火忌暴又忌弱,暴了燒餅易糊,弱了火力不足,燒餅會夾生。
二功:包劑子。6斤水面在下,4斤油麵在上,在面案上擀成似紙薄片捲起捏成162個劑子,大小要均勻,再擀成圓皮,從香油中撈出肉餡包後拍扁。裝餡要適量,掐口處不能漏油,否則就貼不住爐壁。包好拍扁後的燒餅要在不貼爐一面蘸滿炒好的芝麻,以備上爐。
三功:上燒餅,即烤功。燒餅做好,用手背一個個送上爐壁,每爐要上80餘個。個個挨緊貼勻。此時爐壁溫度非常關鍵,溫度低,燒餅貼不住掉在炭火里就成廢品。溫度調節要靠爐門鐵簾,溫度高了打開簾,溫度低了關閉簾,每爐要烤兩個多小時。
5. 遷安玄今朝
武安國
孔融麾下大將。虎牢關之戰中,勇敢挑戰呂布。使用慣用的鐵鎚大戰十餘回合,被呂布砍下手腕,丟下鐵鎚逃回。
正慮間,小校報來:「呂布搦戰。」八路諸侯,一齊上馬。軍分八隊,布在高岡。遙望
呂布一簇軍馬,綉旗招*,先來沖陣。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被呂布手起
一戟,刺於馬下。眾大驚。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使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拍馬來
迎。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呂布退
回去了。眾諸侯回寨商議。曹操曰:「呂布英勇無敵,可會十八路諸侯,共議良策。若擒了
呂布,董卓易誅耳。」
公孫瓚
公孫瓚 - 個人檔案
個人資料 性別 男
籍貫 [幽州]遼西令支 [今河北遷安]
容貌 相貌英偉,聲音洪亮
官至 前將軍 封易侯
兄弟姐妹 公孫越
子女 公孫續
相關人物 劉虞 袁紹 劉備
曾效力過的勢力 東漢 公孫瓚 劉虞
公孫瓚 - 簡明歷史傳記
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今遷安、遷西一帶)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太守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太守日用品,駕車護送。行前,他跪在祖墳前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我應隨劉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氣彌漫,我恐怕回不來了,在此我就向祖上辭別了。」他慷慨悲泣,拜罷起身而去,圍觀的人無不感嘆。後在途中獲得了赦免。 公孫瓚,書佐出身,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做戰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路諸侯。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並。
公孫瓚 - 簡明演義傳記
公孫瓚,東漢北平太守,「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曾參與討伐董卓。反董卓聯盟失敗後,公孫瓚退守北方,因貪圖冀州地盤而與袁紹相爭,交戰多次,最終被擊敗,於自己修建的高樓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並。
曾在郡中作過門下書佐。他相貌英偉,聲音洪亮,深得侯太守器重,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又派他到涿郡(今屬河北)盧植處習讀五經。後仍在郡中做官。
太守劉基因事獲罪被召至京師洛陽交廷尉處置,公孫瓚為他駕車,像僕役一樣服侍他。劉基將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廣治省)的時候,公孫瓚備好酒肉在北芒山(即邙山,今河南洛陽北)祭辭自己的祖先,他舉杯祈禱:「以前為人子當盡孝道,而今為人臣當盡忠心,理應隨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怕不能身還,就此別過列祖列宗。」說完又拜了兩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來,在場人無不落淚嘆息。劉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還。公孫瓚被舉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為遼東郡(今遼寧遼陽市)附屬國的長吏。
有一次跟隨數十名騎兵外出巡邏關塞,看到數百名鮮卑騎兵,公孫瓚就退到空亭對隨行隊伍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手執長矛策馬帶隊沖入鮮卑隊伍,殺傷數十人,雖辛免於死,自己也損失過半。鮮卑人以此為戒,再不敢輕易越進關塞。公孫瓚升遷為涿縣縣令。
光和(公元178年-公元183年)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佔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少數民族爭戰不斷。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烏桓丘力居部到青州(今山東淄博臨淄北)、幽州、冀州(今河北臨漳西南)掠奪。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張純於是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軍也糧盡疲乏,遠走柳城。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倒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朝廷派宗正東海郡(今山東郯城縣)人劉虞(字伯安)為幽州州牧。劉虞到任後,派遣使臣到少數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少數民族明白此事後,便繞道到劉虞處。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
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三月,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安撫少數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不久,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余。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皇帝想東歸洛陽,派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偷偷出武關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劉和途經袁術駐地,將此事告知了袁術。袁術扣留了劉和,讓劉和給劉虞寫信,答應等劉虞率兵前來為袁術後援,一起赴長安。公孫瓚知道袁術會叛變而制止劉虞,劉虞不聽。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後恨他,派他堂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到袁術處相結好,而暗地又讓袁術扣留劉和並奪占劉和兵馬。因此,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深。
袁術遣公孫越幫助孫堅攻周昂,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怒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出兵駐扎在磐河(今河北境內)准備報復袁紹。袁紹驚恐萬分,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公孫范於是背叛袁紹,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袞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州牧,並配置了郡首縣令。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紹屯軍廣川縣(今河北棗強縣東北),與公孫瓚戰於界橋南二十里處。公孫瓚有精兵三萬。袁紹命其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縱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公孫瓚大敗。袁紹捉住了嚴綱兵斬其首。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公孫瓚率兵還擊,再次被打敗,於是公孫瓚逃到薊縣(今北京大興縣),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與劉虞臨近,漸漸結下仇恨。
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劉虞擔心公孫瓚反叛,於是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倉卒欲從東城逃走,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下軍令不準騷擾百姓,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縣東)。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此時董卓已死,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縣)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余。於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又囤積糧谷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
漢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紹傳書給公孫瓚,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復,反而增強守備。袁紹於是大興兵攻打公孫瓚。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孫瓚必不肯相救,眾人或降或逃。袁紹直接攻到了城門前,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黃巾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沖出重圍,占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長吏關靖勸諫他說:「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麼成就事業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援兵還沒到,公孫瓚秘密派人送信給公孫續,讓他率五千騎兵於北隰之中,舉火把為應,公孫瓚就從城內出戰。袁紹劫得了這封信,如期舉起火把。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率兵出擊。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大敗,又回到城內堅守。袁紹於是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其望樓,漸漸到達中央的土丘。公孫瓚自料必敗無疑,先殺掉自己的妻子兒女、姐妹,然後引火自焚。
公孫瓚的歷史評價
陳壽:公孫瓚保京,坐待夷滅。
公孫瓚生長在幽州。幽州包括今日河北省的中部、北部,及遼寧省的南部、中部。當地漢人,有不少是慷慨悲歌之士,豪爽而尚武好義;也有許多人習慣民族共處,學會了匈奴與鮮卑、烏桓的騎射。公孫瓚本人又是「家世二千石」,高級官吏的子弟,翩翩少年,身材高、聲音大,騎得好,射得准,雖則由於母親出身卑賤,而只能在遼西郡的太守衙門里充當一名「書佐」,亦即抄寫員之流,然而很快便獲得太守侯某人的賞識,做了侯太守的女婿,被侯太守送往洛陽之南的緱氏縣,從當時的大儒盧植先生讀書。
他在盧先生那裡,結交了一位同學,姓劉名備。
他不曾把書讀通,不久便回了家鄉令支縣(河北遷安之西),又轉到遼西郡的首縣陽樂(撫寧縣之西),在新任太守劉基的下面作了一個「上計吏」,相當於會計室主任兼統計室主任。他根本沒有文人的氣質,干這些事都是用非所長,卻也表現得不太壞。
劉太守吃了官司,被關在檻車里押往洛陽,公孫瓚化裝為一個僕人,一路跟隨侍侯。劉太守被判流放日南郡,公孫瓚也下了決心,陪他去這個傳聞瘴氣甚厲害的地方。所好,兩人走到中途,劉太守就遇到了赦免。公孫瓚於是又回到遼西郡的令支縣。
家鄉的父老與地方官舉他為「孝廉」。這是兩漢官場的正途。由孝廉而被天子召見,留用為「郎」,再由郎而外放為地方官,最後由地方官而內調為中央大官。
公孫瓚在為「郎」欺滿以後,被派作幽州的「遼東屬國長史」。長史的意思,是秘書長,是文官,但在這里卻是武官,相當於一郡的都尉。所謂遼東屬國,便是散布在遼東郡周圍的若干藩屬國,亦即大大小小的匈奴與鮮卑的部落。公孫瓚的職務,便是監視這些部落,不許他們對漢朝的中央造反。
公孫瓚喜歡騎白色的馬,他叫所率領的衛隊也都騎了白馬。因此,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白馬長史。
有些法官是疾惡如仇。公孫瓚是疾胡如仇。每次,當他接到有什麼部落造反的消息,他就會勃然大怒,集合兵馬,立刻奔赴該部落去交鋒,好像是他私人和這部落有什麼深仇大恨一樣。到了交鋒的之時,不用說,他決不客氣,而盡量猛打,盡量殘殺。各處的胡人,對他的確是十分害怕的。
他的長官,幽州牧劉虞,對付胡人另有一套。劉虞反對殺,所行的是懷柔政策。胡人感他的恩,已經造反的,退走;沒有造反的,不再想反。
我用這個胡字,包括很多不同種族的人。嚴格說來,胡只能指匈奴,而匈奴是突厥種(因為突厥與今日的多數土耳其人是匈奴的苗裔)。
西漢之時,匈奴之東有所謂東胡,其血統與語言均與匈奴不同,被人類學家稱為「東胡種」或「通古斯種」。
就東漢末年的幽州而論,烏桓是各種胡人之中力量最大的一種。烏桓兩字,有時也被寫作烏丸。東漢的朝廷,特設了一個「護烏桓校尉」負責保護烏桓部落的專責。所謂保護,包含「保全」的意思,防止他們因造反而喪失生命與畜產。
東漢的最後一個「護烏桓校尉」,姓箕名稠,有人說他不姓箕而姓綦。他不但不曾護得烏桓,而且保護不了自己,被兩個姓張的漢人殺死。這兩個姓張的,一個叫張純,曾經作過中山國的國相;一個叫張舉,曾經作過泰山郡的太守。張純對漢朝前途的看法,與其他三個姓張的(張角、張寶、張梁)大致相同:漢朝氣數已盡,新朝代即將誕生。張純於是說動了張舉,推張舉為天子,而自稱「彌天將軍安漢王」。
這張天子與張將軍,自以為抓住了時代的趨勢,就在靈帝中平四年,大造其反,擔負他們交給自己的歷史任務,實行荒乎其唐的機會主義。他們誘惑了烏桓的一個領袖丘力居,吆喝了不少的漢人與胡人,殺掉護烏桓校尉箕稠,與右北平郡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以流寇的戰術橫沖直撞,劫掠了青、徐、幽、冀四個州的不少城市、鄉鎮、村莊。
次年,中平五年,在幽州牧劉虞的指揮下,公孫瓚大破張純、張舉、丘力居等於(河北薊縣之西的)石門。
公孫瓚在石門打了勝仗以後,窮追張純等人的漢胡混合部隊,一直追到管子城。
他與他的追擊軍在管子城遇到埋伏,被敵人反包圍,圍了一百多天。糧食吃完,吃馬;馬也吃完,煮馬鞍、盾牌、皮靴等等。幸虧敵人也吃完了糧食,不得不退回他們的根據地柳城;否則,公孫瓚及其殘余部隊,不都餓死,也都會凍死了。
這時候,公孫瓚的官位是騎都尉。他早已做過涿縣的縣令了。立了石門之戰的大功以後,在洛陽的靈帝升他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
中平六年,三月間,有一個姓王名政的,於張純未對他防備之時,將張純殺了,割下張純的頭,送給幽州牧劉虞領賞。朝廷加官劉虞為大司馬,封公孫瓚為薊侯,拜「奮武將軍」。
公孫瓚一躍而為天下知名的名將,有希望成為撥亂反治的重鎮,倘若他懂得與劉虞始終合作,服從這位富有政治經驗、而且遠近仰望的長官。
他卻不肯如此做。
他打了一個不太大的勝仗,便自以為很了不起,不再把劉虞看在眼裡,而處處與劉虞作對。劉虞派人送東西,賞賜一些忠順的部落,公孫瓚偏要去攔截、搶去,破壞劉虞的懷柔政策。
劉虞有一個兒子劉和,在長安朝廷當侍中,與獻帝處得很好。獻帝在私底下拜託劉和,逃離長安,去幽州,叫劉虞帶兵來,迎接他(獻帝)東歸洛陽。
劉和奉了這個密旨,便逃離長安,奔出武關,先到南陽,他本想由南陽再向東走,到穎川郡再轉向東北,經兗州、青州、冀州,見父親劉虞;不料,袁術認為奇貨可居,把劉和以連軟帶硬的方式留了下來,他叫劉和寫信給劉虞,把兵送到南陽來,袁術也帶兵一起去。袁術是想與劉虞分功,甚至想爭劉虞的功。
公孫瓚勸劉虞不必派兵,劉虞不聽;派了幾千人去。公孫瓚暗中寫信給袁術,建議袁術將劉和扣留,將劉虞的兵吃掉。
他在表面上裝著與劉虞一起行動,也派了一千多人,交給堂兄公孫越帶去。
結果,袁術吃了劉虞所派來南陽的兵,也按照公孫瓚的建議,把劉和關了起來。這位劉和,頗有能力,竟然從袁術那裡逃走,逃到了幽州,向父親劉虞報告了一切。
於是,劉虞對公孫瓚就恨入骨髓。
公孫瓚不僅與劉虞成了敵人,與袁紹也成了敵人。原因是,他的堂兄公孫越奉了袁術之命,幫助孫堅,打袁紹所派去的「豫州刺史」周昂,在打的時候中了箭陣亡。
袁紹明知道孫堅已經是豫州刺史,又另行「承製」(自稱朝廷授權)派一個什麼周昂,乘著孫堅在洛陽前線打董卓,襲占豫州的某一部分。這誠然是袁紹的不對。
公孫越的「任務」,本是前往長安,迎接獻帝。袁術不踐言參加迎駕,而吃掉劉虞的兵,又把公孫越及其部隊用在打周昂的小戰爭上面,以至公孫越陣亡,這是袁術的不對。
單就公孫越之陣亡而論,公孫瓚應該第一先恨袁術,其次才恨袁紹。
軍閥便是軍閥,不懂得什麼叫平心靜氣的分析。
他進軍(山東德平縣的)磐河。同時,他上疏給朝廷,數說袁紹十項大罪。
這是初平二年十二月的事,董卓還不曾死。公孫瓚在他的討袁紹疏之中,雖不明白站在董卓的一邊,而責備董卓的字眼也不過是「造亂」、「無禮」幾個字而已。
除了為堂兄公孫越報仇以外,公孫瓚的另一原因,也就是真正的原因,是擴充地盤。
一個月以前,初平二年十一月,公孫瓚在(河北省東南部的)東光縣大勝了青州的黃巾,殺掉三萬,收降七萬。
由東光再向前,便是袁紹的地盤。袁紹此時名義上是冀州牧兼渤海郡太守,而實力早就伸入青州。公孫瓚要找袁紹打,袁紹仍不想和他打。公孫瓚有一個親弟弟公孫范,在袁紹的身邊。袁紹希望以公孫范為橋梁,與公孫瓚保持友好關系,就把自己所兼的渤海郡太守的官職讓給公孫范(渤海郡在今滄州一帶)。
誰知,這公孫范有了渤海,不作調停人,而立刻調集全部的兵,幫助哥哥公孫瓚打袁紹。
公孫瓚與袁紹雙方的兵,於初平三年正月在(河北威縣之北)界橋,進行決戰,袁紹以步兵三萬人結為方陣,用騎兵一萬人布在兩翼,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作為挑戰的前鋒。公孫瓚不懂得如何對付這樣的陣勢,被袁紹殺得大敗,退回薊縣。
公孫瓚所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被俘。
袁紹乘勝派人追擊,追到(易縣東南的)故安縣。公孫瓚的部隊,掉過頭來死守,袁紹的部隊攻它不下,撤退。
袁軍撤退以後,輪到公孫軍來追擊,追到(新城縣之東的)拒馬河,大勝袁軍,殺了七八千人,向東擴充戰果,進展到(山東西北部的)平原國,繼續佔領了大部分的青州。
公孫瓚於是派了一個姓田名楷的,作青州刺史。
劉備在這一次戰役之中,頗替公孫瓚立了一些功。公孫瓚任命他為平原縣縣令,其後又升為平原國的國相(漢朝在景帝以後,有王有侯,但王侯都無權統治他們的「國」,一切由中央政府所謂「相」來當家。劉備當時的官名,是「平原相」三個字,不是我給他的「平原國的國相」六個字)。
袁紹不甘心丟了他的青州,便用他的全副力量來和公孫瓚死拼,拼了很久。
拼到興平二年,袁紹才獲得一個決定性的勝利於(河北通縣之南的)鮑丘,殺了公孫瓚的兵兩萬。公孫瓚退到(雄縣西北的)易京。
公孫瓚之所以戰敗,簡單說來,一是地盤佔得太大,人才與兵力不敷分配;二是不但任命了所謂冀州刺史與青州刺史,也任命了所謂兗州刺史:樹敵太多;三是劉備在興平元年為了援救被曹操所攻的陶謙,脫離了公孫瓚與田楷等人的團體,去了徐州,而且趙雲也借口兄喪,回了常山郡真定縣;四是與幽州牧劉虞鬧翻,殺了劉虞,與劉虞的兒子和劉虞的很多部下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他殺劉虞,是在劉備離開青州的前一年,亦即初平四年。十月間,長安朝廷派了一位使者段訓到幽州來,加劉虞的官,也升他的官。劉虞被加官「督六州事」;他被升為「前將軍」,爵位也由薊侯改封為「易侯」。
他脅迫段訓與他合作,偽造皇帝詔書,說劉虞與袁紹合謀僭位,將劉虞斬首。
事先,劉虞曾經在段訓未到以前,與公孫瓚打了一仗,打敗,被俘。公孫瓚等待段訓來了以後,才把劉虞殺害,因為劉虞本是他的長官,背一個殺長官的名不好。
殺長官的事實,他怎麼樣也掩蓋不了。劉虞的部屬們公推閻柔為領袖,號召漢人與胡人,集合了幾萬兵馬,與劉和的一支力量配合。袁紹也派了大將麴義,率領幾萬兵,參加這討伐公孫瓚的聯軍,一舉而斬殺了公孫瓚的漁陽郡太守鄒丹(漁陽郡的首縣漁陽縣,在河北密雲的西南)。
漁陽郡以外,代郡、廣陽郡、上谷郡、右北平郡,各地所有的老百姓都紛紛起義,殺了公孫瓚所任命的官吏,響應劉和、閻柔與麴義所統率的聯軍(代郡的郡治在高柳,在山西陽高西北;廣陽郡的郡治在薊縣,薊縣的故城在北京西南;上谷郡的郡治在沮陽,河北懷來之南。右北平郡治在土垠,河北豐潤之東)。
公孫瓚的對策,是採取「絕對守勢」。他把易京造得十分堅固,城牆之外,有土塹;土塹之外,又有土塹;傳說這易京有幾十重的土塹。城牆本身,有六七丈高;公孫瓚與妻妾姊妹所住的樓更高,足足十丈,不設樓梯,公文用繩子繫上去,傳令用特別訓練的、能夠大聲喊叫的女人,城內,他儲蓄了極多的糧食。
盡管如此,這易京終於在建安四年三月被攻破,公孫瓚放火自焚,沒來得及死,被砍。袁術死在他前面三個月,呂布死在他後面三個月。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歷史人物、三國、將軍、英雄、官宦
參考資料:
1.三國演義 細說三國(黎東方)
貢獻者:
天地為家、碧水青天、hanbingjun、齊達內、魚雁花月、隱士鳳雛、啄B木W鳥、石硤、zicheng794、青阮玉、御劍斬赤龍、景觀美、407695206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官渡之戰、關羽、張飛、張郃、趙雲、陳琳、三國、袁紹、劉備、溫酒斬華雄、單騎救主、程昱、黃巾起義、桃園三結義、田豐、春閨夢、十八路諸侯、三英戰呂布、白馬義從、發破傳書、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形勢圖、文丑、為袁紹檄豫州文、喀左大陽山
6. 河北遷安市馬蘭庄鎮的小吃沒人吃,為什麼
有空我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