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豬大腸怎樣做最好吃
很多的人都非常的喜歡吃豬大腸,而豬大腸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肥腸。那麼豬大腸該怎麼做才最好吃呢?因為豬大腸我們在剛買回來的時候,非常的臭,所以說很多的人也都拒絕來做出這道菜。但是豬大腸當中含有很多的營養物質,比如說我們人體所需的鋅,鈣,磷,鉀等元素。而且豬大腸當中還有非常大量的蛋白質,爆炒豬大腸可以說是非常好吃的了,而且製作出來的豬大腸沒有任何的味道。
其實豬大腸的製作方法確實是非常的多,而且豬大腸的味道也非常的不錯。平時我們在家裡面也是可以學著去製作這道菜,可能在過年的時候,很多的家庭會准備豬大腸。而平時因為豬大腸清洗太過於麻煩,市面上售賣主打常有的,會把豬大腸清洗干凈,也是可以直接到炒。
2. 張家港最好吃的小吃是什麼
鰣魚:為南方水產中的珍品,每年春末夏初入江產卵,在「小滿」至「芒種」期間為旺季。《本草綱目》載,鰣魚「夏初時有,余月則無,故名」。鰣魚體扁闊而長,色白如銀,鱗下多脂肪,一般重1公斤左右,鱗可食,肥嫩清鮮。古時曾列為皇帝的「御膳」珍餚,現已蜚聲海外,遠銷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鰣魚在近海入江,靠潮水自然推力前進。張家港境內長江水域屬河口段,鰣魚至此,體內脂肪消耗很少,正豐腴肥碩,肉味最鮮,營養豐富。據測定每百克肉內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6.9 克,碳水化合物 0.2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熱量22千卡。張家港所捕的鰣魚質量名列前茅,是江蘇省重點產區,也是外貿出口的主要基地。1974年、1977年產量最高,都在10萬公斤以上。酒釀鰣魚是張家港地方風味名吃,深受群眾喜愛。做法是將鮮鰣魚去內臟(不去鱗),洗凈放入適量酒釀和熟豬油,加蔥、姜、火腿片及調料,上籠蒸15分鍾左右而成。出籠後的鰣魚酒香四溢,色澤潔白,鮮嫩味美。1975年4月12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訪問南京期間,張家港(沙洲)鰣魚專送南京招待國賓。
刀魚:學名「刀鱭」,屬洄遊魚類。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農諺有「春潮迷霧出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刀魚體形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宋代名士劉宰曾有詩稱贊:「肩聳乍驚雷,鰓紅新出水,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刀魚面、刀魚餛飩,別具風味,膾炙人口。刀魚是張家港主要水產品之一,境內長江水域均可捕獲。前期刀魚雄性多,體大,脂肪多;後期雌性居多,體小,脂肪少。「清明」後,刀魚肉質變老,俗稱「老刀」。刀魚餛飩是張家港民間傳統特色點心。其製作方法:將刀魚從尾部向上劈成兩半,去除頭、皮、大骨,用刀背將其搗碎,剔除魚刺,加入佐料,與韭黃或瘦豬肉等拌和做成陷;再選用精白麵粉加適量鹽和水揉成面,擀壓成極薄的皮子,將刀魚肉陷包成餛飩。餛飩在沸水中煮至漂浮即可食用。入口清香誘人,口感細膩滑嫩,鮮美無比,別具風味。
河豚:古稱「鮐」,與鰣魚、刀魚並譽為「長江三鮮」。河豚體呈橢圓形,頭圓口小,背部一般呈黑褐色,有花紋,腹部白色有肉刺,無鱗、無膽,有氣囊,能吸氣膨脹。產於鹹水和淡水相交處的水域里,每年春季沿江上溯產卵。張家港捕捉河豚早,產量也較高。河豚魚營養豐富,腴肥鮮美且帶野味,與眾不同。宋《明道雜志》曾稱頌它為「水族中之奇味也」。河豚還有補虛去濕、舒胃、卻痔疾等效用。但血液、肝臟、卵巢都有劇毒,烹煮不慎,食後易中毒致死。解放後,人民政府禁止私自買賣,統由國家購銷。河豚魚經處理後,可製成凍魚片或罐頭食品,還可從肝臟、卵巢中提煉出河豚素、河豚酸等名貴葯品。
銀魚:又名「面魚」「面丈魚」,體細長,銀白色,透明光滑。一般長8~15厘米,形如玉簪,是張家港長江中的又一特產,活動范圍主要在長江下游,每年「驚蟄」至「立夏」在長江口區產卵,「清明」左右為旺汛期。銀魚一身嫩肉,骨軟可食,味道鮮美,高蛋白、低脂肪,食用價值高,當地用銀魚和蛋煎煮的時令菜「面魚攤蛋」,黃白相間,色香味全,獨具特色。
子鱭魚:又名「烤子魚」,是鳳尾魚中的雌魚,長江口名貴的經濟魚類。子鱭魚體側扁,尾部延長,銀白色。一般長14~16厘米,體重15~20克,腹內有大量魚卵,含有較多的油脂、磷酸鹽和鈣質。味鮮,有肥感,為人腦及骨隋良好滋補品。子鱭魚在「立夏」前後集群入江作生殖回遊。一般只上溯到張家港七干河、四干河外水域。雙山以上多為雄性,稱毛鱭。
鮠魚:(鮰魚)亦稱「江團」、「白吉」,是長江中一種淡水底層魚類。魚體前部扁平,後部側扁,一般長60厘米左右,光滑無鱗,呈灰褐色,幼魚淡白色。張家港江段,一年四季均有捕獲,以春、夏季產量為高。鮠魚肉嫩無刺,味鮮美,尤以菜花盛開時為最,稱「菜花白吉」,是張家港的時令佳餚。鮠魚鰾,膠質,特別肥厚,為魚肚中之上品。「氣鍋鮠魚」是境內的民間特色菜餚。做法是:將洗凈的鮮鮠魚切成塊狀,放入沸水中氽一下撈出,加雞(一般選用本地產「三黃」雞)湯,配以蔥、姜、黃酒等佐料,置於汽鍋中蒸20分鍾即成。魚肉肥嫩,清香鮮美。
鳳凰稻:是張家港鳳凰山附近長期培育成的優良粳稻,穀粒基部有雙翼(護穎),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稻。清代《常昭合志》中列為著名物產。鳳凰稻碾成的米,色潔白如珍珠,煮飯燒粥,性粘膩,香軟適口,為粳米中的上品,載譽江南。
鳳凰水蜜桃:風景秀麗的張家港市鳳凰山和鷙山山麓,是著名的鳳凰水蜜桃主要產地。鳳凰水蜜桃是在1952年引進無錫水蜜桃的基礎上,經長期選育而成的優良品種。皮色有淡黃,有乳白,有微紅,具有果大、肉嫩、鮮甜、多汁、果皮易剝等特點。鳳凰水蜜桃有白鳳、白花、黃皮、小青等主栽品種,遠銷蘇州、南京、上海等地。
高庄豆腐干:張家港市鳳凰高庄豆腐乾始於清咸豐年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製作精細獨特,價廉物美。清末民初,已暢銷常熟、江陰、無錫等地。高庄豆腐乾有厚型、薄型兩種,呈絳色,質地細實,五香佐料滲透入味,閑吃或作下酒菜,均屬佳品。
拖爐餅:是張家港市楊舍、塘橋兩地的著名傳統風味小吃。該餅歷史悠久,據今已有150多年。製作工藝獨特,烘烤時需用兩只爐,下面一隻為底爐(平底),上面一隻為頂爐(尖頂,呈錐狀),烘烤時二隻爐同時加熱吻合,並以頂爐的熱量將餅吊熟,大有頂爐拖底爐之勢,故稱拖爐餅。拖爐餅採用上等白麵粉、白糖、凈板油(加工過的生豬油)、薺菜、芝麻、桂花等為原輔料。口味油而不膩,甜而不粘,清香可口。集酥、甜、松、脆、香於一體,外形飽滿,色澤金黃,酥層清晰。
鹿苑雞:因產於張家港市鹿苑鄉而得名,相傳已有兩百年的飼養歷史。鹿苑雞的毛、皮、嘴、腳均為黃色,頸羽、尾羽和翅羽間有蔬落黑毛。公雞腳桿高壯,傲然挺立,大的體重可達4公斤以上,有「九斤王」之稱。母雞腳桿粗矮,渾重壯實,重2公斤以上,年產蛋在140~200個之間,平均蛋重54克。該雞肉質細膩、肥美、香鮮、味濃。民間傳說,清代同治、光緒兩帝之師翁同酥常把鹿苑雞作為特產,帶至京城贈送親友和同僚,曾被列為貢品,馳名大江南北。
高峰鹿液茶:產於張家港市金港鎮高峰村長山一帶。長山位於長江邊,江霧迷漫,空氣清新,氣候濕潤,是金港鎮高峰村茶場所在地。所產茶葉具有氣香色清的天然品質。高峰茶分春秋兩季採摘,以穀雨前為最好。村裡辦有茶廠,自己焙炒。製成的高峰鹿液茶,條索緊結,色澤嫩綠,帶有清香,用水沖泡,碧色誘人,味感鮮醇,有生津止渇、解乏提神的作用。曾在江蘇省品茶會上獲第一名。
錦豐小辣椒:為省無公害農產品。錦豐鎮從1998年開始,大面積種植,面積達200公頃。主要品種有「寧優九號」「辣優九號」「湘辣二號」以及地方特色品種「金椒」(朝天椒)等。其中,從湖南引進「湘辣二號」羊角椒,鮮食、加工兩用,紅椒鮮艷,適宜深加工;青椒微辣,無淡味,風味好,水分低,空腔小,果型直,整齊標准,作蔬菜用,市場供不應求。產品大量銷往蘇、錫、常及上海、浙江等地。2002年建成全市重要的辣椒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基地,並被列入國家綜合開發項目。2003年,全鎮辣椒種植面積433公頃。
針結花邊:是新型的手工藝品。1972年常陰沙農場插隊知識青年夏小斌小組首創。它採用針織工藝,將花線勾結成各種圖案,有整潔、雅靜、纖巧、柔和的感覺。是客廳、卧室門窗、傢具上的實用裝飾品,也是張家港主要的手工業品。曾多次參加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受到外商好評。產品遠銷歐美
3. 中國的肥腸之鄉在哪你覺得哪裡的肥腸最好吃
我是一名餐飲工作者,因為工作的原因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對各地的飲食習慣頗有了解。再加之我的工作都在和吃的打交道,所以對肥腸這類原材料比較熟悉。接下來我就把我所知道的一些關於肥腸的問題告訴大家。
肥腸一直以來都比較深受全國各地老百姓的喜愛。經常都會出現在我們餐桌上,基本上每個飯店都有以肥腸為原材料的菜品。
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南北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北方人做肥腸的時候一般是以燉、溜、醬爆、炒的烹飪手法用來呈現肥腸最美的味道。其代表菜有九轉大腸,焦溜肥腸、鹵煮大腸,尖椒肥腸等。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中國的肥腸故鄉,應該是川渝。再者就是因為我個人比較喜歡吃辣,所以我個人認為川渝兩地的肥腸最好吃。
其實不管是那裡的人們,對於肥腸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一份熱愛。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些地域性的美食,只是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而已。
4. 哪個地方的人,早餐一般都吃豬大腸
羅山人早餐一般都吃豬大腸,羅山人的早餐離不開一碗大腸湯,作為當地的特色美食已經家喻戶曉。大腸湯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小吃,很受當地人的歡迎,還有專門自駕車來吃的。最火爆的老店一天能賣800碗,在羅山街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大腸湯館,風味獨特,肥而不膩,營養豐富,經濟實惠。有的大腸湯會比較辣,大腸軟爛,湯汁咸辣,口味獨特,這是能吃辣的朋友的福利。大腸湯是由豬大腸,豬血,豆腐和鹵料製作而成。羅山大腸湯對於羅山人來說,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5. 無錫哪家飯店燒的豬大腸比較好吃
大榮世家和小峰夜宵的大腸煲都不錯,前者在永樂路永樂家電旁有分店,後者就在永樂路跨塘橋邊。相距不到500M
6. 哪裡的香腸最好吃呢
香腸,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它都是不起眼卻又十分重要的存在。
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黃河長江,全世界人民彷彿天生就會把碎肉塞進腸子里。
這種做法最初只是為了更長時間保存來之不易的肉類,但隨著物質的充裕,香腸已經成為美食與時間的完美封印。
中國臘腸、義大利薩拉米、德國香腸……香腸的存在不僅豐富了人類的肉食世界,不同口味和製作方法的背後,也蘊藏了當地的文化印記。
▍香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人類花了上萬年爬到食物鏈的頂端,不是為了吃素的。”
作為肉食主義者,這句話常常被我掛在嘴邊。
▲在南方不少地方,沒有香腸臘肉這年就算白過了。圖/微博
以前過年,有能力的人家總是要殺頭豬的,可一整頭豬又吃不掉,做成臘肉、香腸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而掛在灶台或者陽台上的香腸,是一種儀式感、幸福感,也是人間煙火的味道。
▍生腸,土生土長的本土味
今天,我們日常食用的香腸可以分成兩大類:生腸,將生肉灌入腸衣內風干製成,需要二次加工才能食用;熟腸,將肉糜、澱粉以及其他原料灌入腸衣後煮熟,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繼續加工。
中國人最熟悉的廣式香腸、四川香腸、湘西臘腸……都屬於生腸。
雖然它們的口味不盡相同,但在原料上都講究肥瘦相宜,瘦肉要絞碎,而肥肉切到肉丁即可,香腸做好後,紅色的腸體上分布著點點的白色脂肪。
7. 哪裡的臘腸最好吃
四川的臘腸最好吃,另外就是自己做的臘腸好吃,想要啥味的都能自己做。
8. 豬大腸哪個部位最好吃
火爆肥腸的話,最細最薄的那一段,大概有七十厘米長,四川俗稱箭桿腸也就是最後一段小腸;燒鹵要選肉厚有油的大腸,告訴你一個秘訣,紅燒肥腸最好不要撕掉太多的腸油,用玉米面搓洗,再用苦瓜燒制,不要用青筍,吃到後來你會發現苦瓜吃完了肥腸還有剩。還有一個地方叫做花腸,肉厚無油,炒得好很脆很好吃,但這段腸去腥不容易,還要改花刀,火候拿捏超過爆肚頭。希望滿意。
9. 豬大腸那一節比較好吃
火爆肥腸的話,最細最薄的那一段,大概有七十厘米長,四川俗稱箭桿腸也就是最後一段小腸;燒鹵要選肉厚有油的大腸,告訴你一個秘訣,紅燒肥腸最好不要撕掉太多的腸油,用玉米面搓洗,再用苦瓜燒制,不要用青筍,吃到後來你會發現苦瓜吃完了肥腸還有剩。還有一個地方叫做花腸,肉厚無油,炒得好很脆很好吃,但這段腸去腥不容易,還要改花刀,火候拿捏超過爆肚頭。希望滿意。
10. 哪裡的香腸最好吃
廣東那邊的香腸最好吃 ,我去年的時候吃過 ,他們那邊的香腸不怎麼咸,吃起來香香的 ,而且他們的相腸裡面還加了香菇 ,吃起來老香老香 ,今年疫情我就沒買 ,我到現在我都想吃那個香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