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常菜譜 » 汕頭牛肉果哪家好吃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汕頭牛肉果哪家好吃

發布時間: 2022-05-19 07:06:30

㈠ 汕頭有哪些著名小吃

有很多啊,汕頭經典小吃汕頭牛肉粿 汕頭正宗手打牛肉丸 潮式腸粉 普寧小食 潮州粥 家庭腌製品 潮州打冷 鴨母捻 雙烹粽球 糯米豬腸 卷煎 鱟蜾 牛肉丸粿條湯 烙糕粿 無米粿 蚝烙 達濠魚丸、菜頭粿 粽球 炒糕粿 粿汁 小米 乒乓粿 薏米甜湯 蝦米筍粿 百花釀豆腐 草粿 白果芋泥 鼠殼粿 綺挎眮 魚飯 砂鍋粥 澄海東里豬腳飯……

㈡ 汕頭炒牛肉粿地家好吃

老二炒粿條。花園里炒粿條。利安北路跟中山路交界那裡一家炒粿條。桂園路楊記牛肉的炒粿條。目前這幾家吃了還算像樣的。

㈢ 汕頭特色小吃, 要全面

這些都是本地特色的,燒烤就免了1和2是在小公園那1西天巷蚝烙
2老媽宮粽球
3飛廈頭無米粿、平東一街無米粿、外馬路頭三中無米粿(出自同一家,沒牌子而已)
4中山路夜市魚粥、長平路夜市魚粥
5福合埕牛肉粿、飛廈老二手打牛肉丸6金新腸粉、
7小公園飄香水晶球
8十二中門口白菜餃
9愛西乾麵、圓門乾麵
10摩羅街那裡的濠果(金興苑)
11烏橋有一間豬腸脹糯米(我還沒出生就有的)
12廣場阿伯的豆花(從推著小車做到開小鋪,雖然比市面的豆花貴點,可是好吃啊,而且一到下午五點基本買不到了)

㈣ 汕頭哪裡可以吃到好吃的牛肉粿條

玫瑰園龍北市場的福合埕牛肉丸的牛肉粿條還不錯,前幾天我才去吃過,丸子也不粘牙,挺好的。

㈤ 舌尖上的廣東,尋覓潮汕十大特色小吃,大家知道哪些

1.揭陽

揭陽是美味分布眾多,但又很容易遭人遺忘的一個地方,毫不誇張地說,你在揭陽三天三夜估計都未必能把揭陽地美味嘗個遍。而揭陽地美食主要分布在三個區域,榕城區、揭東區、錫場市場周邊。

㈥ 元旦准備帶朋友回汕頭玩,他們想吃最經典的潮汕美食。

福合溝無米果店 可以吃吃小吃,種類還挺多的 詳細地址:汕頭市福平路20號之一

石榴園牛肉火鍋 在百花路口 吃牛肉火鍋或牛肉粿條之類的 或去福合程到處都有,方便

汕頭腸粉 這個有很多 舉幾個我覺得好吃的 1、金荷中學對面的一家無店名的腸粉店,但只有白天營業 2、在東夏路金墩園那個大華婚紗攝影門前的一家叫長平腸粉的,也是很出名,皮很薄,但只有晚上宵夜才出來 3、在金新路步行街入口與旁邊的工行的小巷子里有一家,有下沙茶的腸粉也不錯

老姿娘米粉店,吃潮汕果條湯米粉湯之類的,在同益路,廣場附近也有店

還有老媽宮粽球,西天巷蚝烙,雖然挺出名,但覺得除了貴其實也沒什麼,可以去試試

還有甜品,比如芝麻糊杏仁糊,就是原來正始中學對面的那家(現在原址那家貌似是山寨的),福平芝麻糊,現在搬到十七中(正始中學)大門向右約二十米。廣場豆腐花,汕頭公園路3號(人民廣場旁),要早點去哦,很快就賣完的

我同學來玩最喜歡去吃干粿,牛肉店的或魚丸店的都喜歡,來幾天,天天宵夜都嚷著去

㈦ 請問汕頭哪些地方有哪些經典小吃!

汕頭經典小吃
汕頭牛肉粿 汕頭正宗手打牛肉丸 潮式腸粉 普寧小食 潮州粥 家庭腌製品 潮州打冷 鴨母捻 雙烹粽球 糯米豬腸 卷煎 鱟蜾 牛肉丸粿條湯 烙糕粿 無米粿 蚝烙 達濠魚丸、菜頭粿 粽球 炒糕粿 粿汁 小米 乒乓粿 薏米甜湯 蝦米筍粿 百花釀豆腐 草粿 白果芋泥 鼠殼粿 綺挎眮 魚飯 砂鍋粥 澄海東里豬腳飯……

雜咸醬菜系列:
新亨菜脯、地都冬菜、橄欖菜、鹹菜、酸菜、貢菜、烏欖、脆瓜、香菜心、鹹水梅、南姜欖、咸辣椒、豆醬姜、鹹蛋……
涼果系列:
烏梅、橄欖、楊梅、葡萄、金桔、山楂……
糖餅系列:
明糖、蛋酥、豆貢、糖方、朥餅、鴨脖……
小食系列:
普寧特產蝦仔花生……
調味品系列:
普寧豆醬、魚露、胡椒粉、椒鹽、黑椒粉、雞粉……
茶飲類系列:
各式袋泡茶、純天然蜂蜜……

--------------------------------------------------------------------------------
潮汕特產

◆潮汕風味菜—果菜腌製品,極具地方風味特色

◇橄欖菜、甜菜心、脆羅卜、鹹菜、貢菜、香菜、酸甜醋姜、 井都菜脯、 南姜白貢腐、黑橄欖、冬菜、橄欖糝、咸梅、油橄欖。

◆潮汕涼果蜜餞—地方名牌,傳統涼果,蜚聲南洋諸島

◇黃金李、九制陳皮、佛手老香黃、饒平山楂糕、蜜餞橄欖、黃梅、油甘、柚皮、柿子、柑餅、甘草橄欖、油甘、芒果、楊桃、楊梅、五味姜、化皮欖、黃皮鼓、話梅、西梅、相思梅、水晶梅、杏梅。

◆糖果餅干—潮汕名產,選料上乘,製作考究

◇貴嶼朥餅、潮州老婆餅(冬蓉餅)、仙城束砂、豬油糖、達濠米潤、蘇南麻(豆)薄酥 、沙浦酥糖、普寧南糖、澄海朥糕、棉湖瓜丁、潮州姑蘇香腐 、花生酥 、蛋黃酥。

◆食品罐頭—肉質細嫩,香醇可口

◇潮州鰻魚、豆鼓銀鯽、咸帶魚、咸鰻魚、咸槍魚、梭子蟹肉罐頭。

◆調味粉類—佐料極品

◇魚露、醬油、紅豉油、沙茶醬、花生醬、芝蔴醬、五香粉、八角粉、普寧豆醬、潮汕芥末、甜醬油、榕江味精、豆鼓、三滲醬。

◆潮汕臘味肉脯—傳統製作,色香味美

◇肉脯、豬肉脯、牛肉脯、雞肉鬆、熏臘肉、臘腸、肉鬆、魚松。
潮汕小吃

老媽宮粽球
名小食。粽球為潮汕傳統民俗食品。外形為六角球狀。
1920年,張強德父子在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擺攤經營粽球,張強德死後,其子張良傑在老媽宮對面小巷內租用一間小鋪,開設了順德號粽球 店。因粽球質量好,且佔有地利,生意日隆,順德號的粽球也逐漸成為潮汕和海外潮人所喜愛的老媽宮粽球。
主料採用的糯米,必須顆粒飽滿且大小均勻。製作時先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6小時,撈起放在竹篩晾乾,次日下鍋用豬油炒後,加適量上等魚露,再炒至米粒晶瑩透亮,油香潤滑,用盆盛裝待用。老媽宮粽球里有甜、咸雙拼料餡,甜料餡部分為綠豆沙餡(或烏豆沙餡)和水晶餡,外面用豬網膋包裹;咸料餡部分為香菇、蝦米、臘腸、方魚末、蓮子、栗子和經腌制的南乳鬃頭肉。然後用竹葉、咸草包裹紮成六角球形,放進鍋內煮熟。食時解開竹葉盛盤,有稜有角,晶瑩潤滑、甘甜香咸。當時,老媽宮粽球店裡,懸掛一塊橫匾,寫著「食定正知」4個大字。此句一直在潮汕社會流傳著。
新興街炒糕粿
名小食。早在20世紀40年代,炒糕粿烹制行家徐春松便在汕頭市區新興街茂成號專營而聞名,號稱老徐炒粿。
糕粿是用優質白米漿逐層加工蒸熟,製作時先將糕粿切成均勻小塊,加入魚露,紅甜豉油調勻,以小火略炒至糕粿面色赤紅入味,然後下平底鍋(煎盤)用豬油以文武火候將糕粿兩面煎赤,加入白糖炒勻,再和入鮮蝦、豬肝、瘦肉、鮮蚝等多種配料,淋上蛋液煎炒,加入沙茶辣椒醬、味精、魚露、雪粉水,上湯炒勻。
新興街炒糕粿很注重火候,使糕粿達到外酥內嫩,色澤金黃鮮艷,香味飄溢,口感咸、甜、香、辣兼備。
西天巷蚝烙
名小食。蚝烙為潮汕傳統食品,市場炒賣或家庭膳食均極普遍。最先在汕頭市安平路漳潮會館(俗稱老會館)左旁,有幾攤賣蚝烙的小吃店,由於製作精工,故有老會館蚝烙的稱譽。
1930年前後,楊二首先在昇平路西天巷口營業,後來又有胡錦興、姚老四等人相繼在附近繼續專賣。為了生意競爭,他們各自設法提高烹制技術和質量,形成了馳名海內外的西天巷蚝烙。
蚝烙以鮮蚝(學名牡蠣)為主料,以鬃頭肉煎解的豬油、上等雪粉、鮮鴨蛋為配料,辣椒醬、上等魚露、蔥粒等為調料。用料專選達濠蚝仔、雪粉、蔥粒拌勻下平底鍋(俗稱煎鼎),用旺火厚膋烙煎,淋上蛋漿,並配入適量上等魚露、辣椒醬,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品嘗時放上洗凈切碎的芫荽和配上上等魚露為佐料。具有外酥內嫩,香脆鮮美的特點。
普寧豆乾
民俗小吃。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摻以薯粉、石膏、鹵水製成的豆製品。
製作工序是:磨漿、除渣、煮漿、配膏、試粉、摻膏粉、拌和定鹵、包塊、壓塊、煮熟,有的煮熟後還用梔子上色。特點是外皮柔韌,內肉嫩滑。普寧市人烹調豆乾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種。油炸豆乾更是普寧的民俗風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蒜頭蓉,更覺可口。
有華僑把普寧豆乾的製作工藝帶到國外,經營此項生意。
棉城鱟粿
傳統小食。棉城為潮陽市的城區。先民以本地農副特產甘薯粉,和以大米及海鱟的肉和汁為主料製作而成。
製法是將大米煮成稀粥冷卻,加入薯粉,鱟肉和汁,攪勻粘合,盛入蟠桃型的陶模內,再放上鮮蝦和豬肉碎,蒸熟後脫去粿模,放進花生油或豬油鍋里,用文火浸炸至外表呈淺金黃色即成。吃時再蘸以辣椒醬摻醬油的醬料。其特點是外皮酥脆,內里熱透嫩滑,並具鮮、辣、香、咸。
鱟粿是粉粿中的精品,早在康熙年間(1662-1722年)就用以奉客。近代以來餡料更為講究,有的加上香菇、鰈脯、花生一起調制,氣味更香甜可口。回鄉華僑、港澳鄉親常專點品嘗。
揭陽乒乓粿
傳統小食。南宋末年,揭陽縣人為避戰亂,抵禦飢餓,以鼠麴草混於糯米中碾成糯粉,製成鼠曲粿。由於鼠麴草的香味,使這粿品令人喜愛,後又採用檳醅麩為粿餡,製成檳醅粿。
明清時已在潮州一帶揚名,並傳名海外。晚清揭陽縣南門有一李姓師傅,專門經營檳醅粿,他既保持原有的風味特色,又在粿品上用木模加印花紋並以豆腐薄膜作墊底,炊熟後在粿品外塗一薄層花生油,使檳醅粿更為暢銷。
20世紀50年代初,外地人在揭陽買檳醅粿時,訛念為乒乓粿而流傳下來。
傳統的製法,粿皮要用上等糯米粉,加上適量花生油,經反復拌勻成稠泥狀;粿餡以檳醅麩為主體,加上熟砂糖、花生碎、芝麻、橙糕等。製作時,先取一小塊胚料,捏成圓薄片,放進適量的餡料,捏成圓粿型,然後用木模或陶模印出花紋,以豆腐膜作墊底,經蒸熟晾乾後,乒乓粿便具有外觀清柔軟,裡面香脆甜的優點。
食時一般需再蒸炊,並以厚膋文火煎熟,使之皮酥餡軟。

達埠魚丸
傳統名食。達埠為達濠舊稱,為潮汕沿海魚區之一,水產品豐富,海鮮加工食品多有特色,尤以魚丸一項著稱,保鮮遠銷港澳地區。
製作時,以選料於淡甲魚(鯒)等為上乘,經刨取其肉,然後選用絞、摔、拌、掏等多道細致工序,並佐以味精、蛋白、精鹽等配料,掏成丸後還須經水浸漂,然後用文武火交替煮熟。
食用時再放入上湯、紫菜、香菜、味精、胡椒粉、芝麻油等調味品。
牛 肉 丸
名小食。來源於客家菜。早期賣牛肉丸的小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們挑著小擔在汕頭市挨街串巷叫賣。尤其晚上,在韓堤路八角亭至公園後面的韓江一帶,常有穿梭小舟,船頭掛著一盞小燈,專為停泊在那裡的客家貨船供賣夜宵,專賣牛肉丸湯。
20世紀40年代的新興街一帶飲食攤檔甚多,以羅錦章製作的牛肉丸最具特色而聞名。以後又有外馬路大香山牛肉丸和鎮邦街牛肉丸,各小食攤檔均有經營。
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後切成塊,放在大砧板上,用特製的方形錘刀兩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聽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漿,加入少量雪粉、精鹽、上等魚露和味精,繼續再槌15分鍾,隨後用大缽盛裝,加入方魚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勻,用手使勁攪撻,至肉漿粘手不掉下為止,然後用手抓肉漿,握緊拳擠成丸,用羹匙掏進溫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約8分鍾,撈起牛肉丸。食時用原湯和牛肉丸下鍋煮至初沸(煮時水不能太沸,否則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適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醬或辣椒醬佐食。
釀 豆 腐
粵東客家人的傳統小食。
先把豬肉或牛肉,加上少量蝦米或咸魚作佐料,剁成肉醬,再把豆腐對角切成4塊,在每塊豆腐邊上劃開一刀口,然後把肉醬嵌進去,用花生油煎炸或蒸煮;即成風味獨特的佳餚。

鴨母捻
名小食。一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游盪浮沉而撰名。本為元宵節的小吃,故俗稱元宵。
據傳,宋代已有元宵節家家吃湯圓的習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團圓之意。清代水粉湯圓用水粉作湯丸,滑膩異常,中用松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亦可。水粉的製法:以糯米浸水一日夜,帶水細磨,用布盛接,布下加壓以去其渣,取細粉曬干備用。此法一直流傳。
潮汕的鴨母捻,製作時將糯米磨成漿,壓去水份,調成糯米漿皮分別包裹豆沙、瓜冊、芋泥等餡料,揉搓成形似鴨蛋狀,放入糖湯煮熟。
米 糍
民俗小食。流行於澄海市隆都及蓮陽等地。以糯米磨粉,加水攪拌成軟塊狀,煮熟後再反復揉拌,作為皮,以加油的甜豆沙作餡,再用扁圓體木模印製而成。
這樣製成的米糍,歷來以隆都的最為聞名。
還有一種蓮陽等地出產的米糍,不加餡,只用上述糯米粉軟體捏成圓粒狀或圓扁狀的一口大小的團塊,外楷撒芝麻油和芝麻花生糖粉。兩種米糍皆香、甜、柔、滑。
春 餅
名小食。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時稱為春盤。清代以後製作上有了改進,其餡料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之意。以後成為四時皆備的小食,稱為春餅。 製作用料逐步改進。現代潮汕春餅的用料和製法:將面料製成的薄餅皮披開,放入用魚露、味精、胡椒粉、麻油、豬油攪拌均勻的綠豆瓣,豬肉,鮮蝦肉,香菇,蝦米和蒜茸,包成卷狀,用稀麵糊粘緊接合處,放入約180℃的油鍋炸至金黃色。其特點是:外皮酥脆,餡料濃香。
粿 汁
地方風味小食。米製品之一。注重輔助料的調配。
輔助料用久醇的豬肉鹵汁、經腌制鹵爛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黃色的蒜頭粒。
民間粿汁主料製法有兩種:用米制粿條切成條狀,和入米漿煮成稀糊;用米漿下鼎烙成薄片,然後剪成角形,和入米漿煮成稀糊。食用時,在熱粿汁中披上幾片鹵爛的五花肉,撒上蒜頭粒,再淋上熱鹵汁即可。不淡不膩,潤滑清口。

草 粿
廣州人稱涼粉。是用仙人草(涼粉草)煎取葯液,濾汁去渣加入薯粉,充分攪拌均勻,加熱煮滾後,盛於容器(一般為木桶或大鋁鍋)冷凝成膏,稱為草粿。色粽晶瑩,風味清香。
吃時用手持著銅勺切成一片片裝進碗里,邊裝邊蘸入白砂糖,入口頓感甜潤嫩滑,清涼爽口,風味誘人,價錢便宜,吃用方便,可葯可粿,適合時令,具有清暑解渴除熱毒之效,是潮汕夏日解暑風行的愜意傳統小吃。
芋 泥
甜類菜餚。精製芋泥為宴席佳品。
煎制芋泥,以澱粉質較多的檳榔芋為佳,其他芋種次之。
製作時先將芋頭洗凈蒸熟,剝去外皮,輾壓成芋茸。先備鐵鍋放入豬油,隨後將芋泥及白糖放如,用文火煎熬,並不斷用炒勺翻攪,至芋、油、糖充分溶化融合,至有一定粘稠性和光亮度即成。
以芋泥、玻璃芋泥、金瓜芋泥和清湯芋泥等多樣品種,其特點是柔軟滑潤,甜而不膩。
五果湯
民俗食品。保健湯食。
潮俗以桂圓(龍眼)、白果(銀杏)、蓮子、薏米、百合為補中健脾食物,合煮為甜湯(也有換如柿餅、芡實者),入秋後多吃,稱為五果湯。
在澄海市一帶,舊時於春節初一日清早祭拜本家祖先,也常以五果做齋品供奉。祭畢即合煮成五果甜湯,全家大人和小孩都分吃。
甜丸卵
禮俗食品。凡新客、貴客、稀客如新女婿、新親家、歸僑、榮歸者、官員貴客來作客,必先煮甜糯米湯丸敬客。
有些地方還要加2個或4個雞蛋,稱為食甜丸卵。即使已近午晚餐時間,也必先吃。
客人估量吃不完,可請主人打少一點或只吃兩個雞蛋,表示禮貌。

菜 頭 粿
民間小食。又稱蘿卜糕。菜頭系蘿卜俗名,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各家各戶都有蒸制。
製作時先將蘿卜颳去粗皮,刨成絲,下鼎鍋炒軟,加入臘腸粒、蝦米粒、芹菜粒,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同米漿、薯粉拌勻,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又法:蘿卜絲不經炒過,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
菜頭粿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韭 菜 粿
民間小食。選用韭菜為主要餡料(韭菜花、韭黃均可代之),製作時將新鮮韭菜洗凈切粒,加入香菇粒、蝦米粒,並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芝麻油,拌勻成餡料。 粿皮通常用番薯澱粉製成。取粿皮壓薄成圓形狀,包裹餡料後,捏成面上突皺的球形,放進蒸籠蒸15分鍾至熟,然後在平底鐵鍋上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味道香濃,外白內翠。
街巷流動小食攤販賣的,多取經濟型,餡料純用韭菜,不加冬菇等細料。
蝦米筍粿
名小食。注重粿皮和餡料,製作時十分講究。
粿皮用優質的大米和糯米製成:先將大米和糯米洗凈後用冷水浸泡3小時,用石磨細磨成漿,再用布袋裝好加壓揉干水份,放進蒸籠蒸10分鍾後取出,加適量冷開水揉拌成塊,製成粿皮。
餡料主要把赤肉、白肉、蝦米、竹筍、香菇切成粒狀,加入適量油煎蔥珠、方魚末、味精、胡椒粉、芝麻油、魚露、精鹽、豬油一起拌勻製成。將每粒粉團壓薄成圓形粿皮,包裹餡料捏成上面突起呈球形,下邊成半圓形,放進蒸籠蒸12分鍾後取出,食時在平底鍋中用豬油煎至一邊灼赤,盛盤淋上浙醋。特點是上部色澤潔白,底部金黃,有鮮美竹筍甘味,粿皮柔軟適口,滋味香醇。
20世紀50年代以前在汕頭市區小公園行街開設的潮成號小食店,專營蝦米筍粿,核桃粿等。
1965年以後,汕頭國平路飄香小食店專營潮汕傳統名小食,蝦米筍粿是其較為出色的小食之一。

鼠曲粿
民俗食品。流行於潮安縣、湘橋區、澄海市、饒平縣一帶。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至翌年元宵,家家戶戶都制鼠曲粿,供拜神、待客。
鼠麴草,又名鼠耳草,中葯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於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從田間採集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製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將團塊分成小塊,捏成圓餅,中包粿餡,餡有咸、甜、雙烹數種。甜餡有紅豆或綠豆加糖製成豆沙;咸餡有糯米飯加香菇、肉丁、蝦米、花生仁、香料等;雙烹則一半是甜的一半是鹹的。包制粿餡之後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
吃時可再蒸熱或在鍋中用油煎,入口軟香甜潤。因白頭翁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屬葯膳類的食品。
朴枳粿
民俗食品。流行於潮汕各縣。朴枳即朴樹,落葉喬木。干高的可達10多米,葉橢圓而尖,花細小,結實為小肉果,球形略尖,味甘可食。
清明前後,朴枳樹萌發新葉,民間有采嫩葉制粿的風俗,制粿的方法是將葉洗凈之後,和以粳米於碓臼中舂成粉末,加入白糖和發酵素,味甘甜,質柔潤,具有朴樹葉的特殊芳香,並有消食去積和胃之功,是老少都嗜食的時令糕點。
酵 粿
民俗年糕。發酵類米制糕粿品。又稱發粿。
潮汕民間所以稱作發粿,還有寄寓著發財、發家的祝願。
多在冬至、春節等大節目或重大祭神活動中製作。糖料多用紅糖,也有用白糖的。蒸熟後在面上蓋上福壽字樣紅色印紋或寫上「答謝神恩」或「合家平安」等吉利字句。蒸制用的盛器是用竹篾與制蒸籠的薄木板編成,像一個平底盆。

桃 粿
民俗年糕。又名紅曲桃。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徵長壽,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壽的願望。有些地方叫作粿桃。
制桃粿分皮與餡兩個部分。皮用大米作原料,加紅米曲用家庭碓臼舂搗成粉紅色細滑粉末,然後用溫水攪拌搓捏成大塊團狀,下蒸籠至半熟取出,在砧板上反復揉鍛,即可捏在粿皮。餡料一般用白豆或紅豆做成豆沙或甜豆沙,或用糯米蒸成香飯或甜飯充用。皮餡包製成後,還須用雕刻花紋圖案的木質桃形印模印製,再入蒸籠蒸熟即成。
倘是喪家所制,則皆為白皮。 潮汕家庭婦女,一般都能掌握這類食品工藝。由於整個過程必須從舂搗米粉開始,故做粿又稱為舂粿。
水 晶 球
名小食。水晶球製作精細,注重於包皮和餡料。分甜、咸兩種,餡料不同,各有風味特色。
選用上等雪粉,和冷清水拌成漿,把加入適量清水煮沸沖入雪粉漿,用木棒不斷攪拌使之稠結後,在案板上晾涼,再用篩過的雪粉和沖熟的粉皮揉勻成塊,製成透亮包皮。
甜餡料一般選用由紅小豆製成的甜豆沙(或甜芋泥);咸餡料選用綠豆,先壓成豆片去殼,蒸熟後加入豬肉粒、蝦米粒、蔥粒、胡椒粉和魚露,一起拌勻即成,用水晶狀包皮包上不同餡料製成球狀,放進蒸籠蒸熟取出,最後放進煮沸的豬油浸煮。
水晶球色白透明,甜餡味道清甜,咸餡香郁,具有潮州風味。
早在20世紀40年代,汕頭市的小公園附近行街的潮成號,為專賣水晶球、蝦米筍粿等的小食店。

潮菜

潮菜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潮菜可追溯到漢。近代由於潮籍海外僑胞的往來,潮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潮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和我國名菜之一。
潮菜的另一個特點,是善於烹制蔬果為原料的素菜。潮菜之所以盛名,不僅在於用料豐富,還在於製作精妙,加式方式依原料特點而多樣化。多樣化的製作方式,形成了潮菜的風味特色。

潮菜特別重視配醬調味。不同菜色,配以不同醬碟,一菜一碟,咸甜酸辣,各有講究。其還講究色、味、烹、炸、燉、烤、泡等製作方式。潮菜的筵席自成一格,大席喜用12道菜,其中咸、甜點心各一道。喜席必有頭尾兩道甜菜,稱為「頭尾甜」。

潮菜其突出的特點是: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膩。近年來已整理出來的潮州菜譜共分八大類,二百三十四個品種。小食更是遠近聞名,春餅、水晶包、牛肉丸等應時上市,香溢街頭。

larva163,你老人家仔有沒有搞錯,又說要多多益腎!!
......
這社會...唉!!!

㈧ 潮汕美食哪些比較好吃

牛肉丸:牛肉丸當屬汕頭最正宗。牛肉丸是潮汕最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味小吃,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的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則是在牛肉里加了一些嫩筋,所以比較有嚼頭。

牛肉粿:牛肉粿是潮汕地區最著名的小吃之一。鮮綠的芥藍,加入嫩嫩的牛肉片,還有那入口滾燙的粿條,絕妙的搭配,營造出讓人念念不忘的口味,真是美味可口。去潮汕地區遊玩,一定要嘗下這個潮汕美食。

㈨ 潮汕十大小吃有哪些

春餅、鴛鴦膏蟹、蚝烙、清湯蟹丸、蚝烙、腸粉、牛肉粿、牛肉丸、砂鍋粥、鹹水粿。

蚝烙:蚝烙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小吃,歷史十分悠久。蚝烙,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蚝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

㈩ 又一次要去汕頭出差,汕頭有哪些美食值得推薦

去過汕頭多次,汕頭美食還是比較多的,這里的美食並不是那種高大上的菜餚,更多的應該是地方的小吃,是平常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的街頭小吃,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到了汕頭有哪些地方小吃不容錯過的。

1、腸粉

汕頭的腸粉雖然傳自廣州,但是也加入了汕頭獨有的味道,和廣州的腸粉還是有所區別的,汕頭腸粉更加註重新鮮的配料還有醬汁。腸粉皮薄接近透明,再淋上特製的風味醬汁,原本透明的粉皮也被染上了顏色,口感也變得順滑。汕頭人一日三餐再加上夜宵四頓都能吃到腸粉,可以說腸粉是汕頭最接人氣的一道小吃。

以上6道汕頭的小吃,雖然在當地是非常普遍的地方小吃,到汕頭的朋友,還是推薦一定要找找嘗嘗,你會發現,汕頭的美食是藏於大街小巷中的。當然,汕頭的美食還有不少,比如鱟粿、魚丸、砂鍋粥等等,味道也很不錯,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我是孤塵一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注我,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