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竹溪特色菜
土豆燜米飯
說到土豆燜米飯,十堰人一定不會陌生。做好的土豆燜米飯,還未出鍋就滿屋飄香。土豆和米飯親密地黏在一起,在鍋底烤出誘人的金黃酥脆的鍋巴,土豆軟而面,米飯清甜。如果你平常只有一碗的飯量,一定會忍不住吃兩碗哦。
可惜如今土灶與大鐵鍋越來越少見,很少能吃到原滋原味的土豆燜米飯。如果你忍不住懷念那久違的清香,現在有兩個辦法哦。自己在家以嘗試著做一下。
原料:大米2碗(大約400克),中等大小的土豆1個,鹽適量,油適量。
做法:
1、將大米洗凈。
2、土豆去皮,切成指甲大小的方塊。
3、在鍋內放入適量油,將土豆塊煎至金黃,撒上適量的鹽調味。
4、將大米加水放入鍋中,和平常煮飯一樣,再放入煎好的土豆塊。
5、米飯燜好後,用筷子將米飯和土豆塊翻拌均勻,蓋上蓋子再燜15分鍾就可以食用了。
Ⅱ 大山深處的美食--走進湖北竹溪
湖北竹溪縣,位於鄂、渝、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區。《羋月傳》中,羋月隨羋姝遠嫁秦國,就曾經過竹溪。羋月是楚國人,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又稱荊、荊楚,都城則是在湖北荊州一帶,而秦國咸陽則是陝西的西安。位於秦楚交鋒核心地帶的竹溪,便是「朝秦暮楚」之地。
位於大山深處的竹溪,境內山巒疊峰,河谷幽深,景色十分秀麗。青山、綠樹、碧水、紅花、白鷺,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山村田園圖。
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竹溪歷史上移民雜居,五里不同風,移民會集之地,飲食文化融合最充分,竹溪人善於吸納各地飲食之長,在此基礎上兼容並取。愛吃、會吃、好吃正是當地的優良傳統。竹溪菜以酸辣為主,也喜食花椒之麻,兼川湘菜系之長,形成獨特的本地菜系。
竹溪蒸盆
提起竹溪,最先想起的當然是竹溪蒸盆。竹溪蒸盆數百年來經久不衰,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竹溪人家家戶戶都做蒸盆。竹溪蒸盆以其色鮮味美、肉嫩湯香、葷素皆具、營養豐富為人所熟知。
正宗的竹溪蒸盆非常講究,必須「分批裝料,兩蒸一悶」。將所要烹蒸的食物放進陶土細膩、不上釉的窖盆里,食物因人口味而定。香柏枝熏制的臘豬蹄、一年半以上的土母雞、農家土雞蛋、野生香菇、山葯、天麻以及木耳、竹筍、土豆、蓮藕等,其主料輔料及配料多達20餘種。
製作時先將豬蹄、雞肉等切成大塊,與其他主料一起放入盆中,入爐清蒸。待主料蒸至八成熟時,再放入佐料,然後用煎雞蛋皮包瘦肉餃子(當地人稱之為雞蛋盒子),鋪散於蒸盆上層,再點綴菠菜、黃花、粉條等,以文火蒸30分鍾。最後,加青菜葉、蒜苗,燜5分鍾後,大功告成。
最終出鍋的竹溪蒸盆湯清味醇、顏色鮮艷、香味撲鼻。外圍的雞蛋盒子,猶如一個個金黃的花瓣;下層的山葯、土豆等,吸收了湯汁的鮮味,比肉還好吃;而最下面金黃的土雞肉、紅艷的臘豬蹄,更是讓人垂涎三尺。。。
土灶苞谷酒
無酒不成席。過去,進入臘月之後,竹溪家家戶戶都要開始「吊酒」——竹溪鄉下把釀酒叫「吊酒」。竹溪山地,多產苞谷。勤勞聰慧的竹溪人民便就地取材,將之釀成苞谷酒。先修一個大灶,備一大鍋,鍋上放木桶(無底);將苞谷在鍋中煮上六七個小時,出鍋冷卻一晝夜,拌上酒麴,入池密封發酵;歷七天七夜,苞谷發酵好,就可入鍋上桶,蒸餾出酒,接酒入壇了。
如今自家「吊酒」的少了,但遠近村子裡總有幾個「吊酒」作坊。那酒最見竹溪苞谷酒的香濃和醇厚,喝上幾口,雖有瞬間的火入喉腸之感,微醺卻無大礙。如今,這農家自釀的土灶苞谷酒被人們稱之為「深山土茅台」,可見人們對它的認可了。
豬血粑粑
豬血粑粑是竹溪的一道特色鄉村料理,製作在當地可謂非常講究。採用剛宰殺的活豬的未凝塊的新鮮血,與五花肉剁成肉末、豆腐剁成丁狀,與蔥花、薑末、精鹽、五香調料等一起放入盆中,搓捏和攪拌均勻,做成小球或小塊,置於竹篩里晾乾水氣,然後掛在灶頭煙熏。
制好的豬血粑粑外黑內紅,鮮香四溢,口感嫩滑,勁道十足,可謂是色、香、味俱佳,無論是把它切片,擺成席上的冷盤,還是作為主料炒熱菜,都有鮮香柔嫩的味道,是竹溪一道極富特色的美食。
竹溪豆腐乳
豆腐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全國各地均有生產。但竹溪豆腐乳不論是顏色,還是味道,都很特別。竹溪豆腐乳質地細滑松軟,表面橙黃透明,味道微辣、鮮美奇香,營養豐富,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是竹溪餐桌常備 食品。
竹溪是一個山區縣,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7.5%以上,沒有任何工業污染。這使它的水質優良,空氣新鮮,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這都為為豆腐乳的季節性生產提供了方便。選擇上好的黃豆浸泡、磨漿、煮漿、點漿、過濾,最後壓干成形,放置陰涼處停留幾天發酵再搬到室外太陽下曬。曬好的豆腐用紅辣椒末拌勻後放進壇中,加上各種佐料,蓬蓬鬆鬆地裝入壇中,再兌進低度白酒,密封。一個月後就可食用,但時間放得越長(密封性要好,不然就會變質),味道越美。
制好的豆腐乳是竹溪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既可佐粥下飯拌飯,也是烹飪特定菜餚不可替代的佐料:如做扣肉、豬蹄、紅燒肉等,用此作配料,香味四溢;假以涼拌皮蛋、椿芽、小筍、涼粉等,更是風味別具,回味無窮;用土雞蛋炒飯,用豆腐乳做菜,吃起來美滋滋、飄飄乎、悠悠然。
竹溪豆渣
臭豆渣(也叫霉豆渣),其名下賤粗俗,外表也並不好看,然而它確是竹溪人餐桌上食之不厭、津津樂道的傳統美食。「臭豆渣」的製作也有講究: 將豆渣炒干水汽捏成團,面上醮上食鹽、花掓面、干辣子面等辛香料。在簸籮里墊上松針或稻草,將豆渣團放在上面「臭」半個月以上,直至長出白毛,再拿到太陽下晾曬干水汽。此時的臭豆渣經歷了陽光與風霜的洗禮,已經變得外陋內秀,成為一道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令人垂涎不已的美食了。在地里隨意拔兩顆白菜薹,將臭豆渣切片與之同煮,吃來清淡鮮香,也難怪竹溪人對之贊不絕口了。
竹溪黑豬
竹溪黑豬屬秦巴山區老品種,採用土法養殖,具有瘦肉鮮嫩、肥肉不膩、豬皮香脆、口感糯香的特點,「清水下鍋,越煮越香」。
竹溪懶豆腐
竹溪懶豆腐是大米與豆腐腦的有機結合。泡好的黃豆磨成漿做成豆腐,再利用打豆腐的漿水下米,文火煮成粥,然後再將新打的豆腐掰成塊放入粥里然後用溫火煮熟即可。此樣菜雖做法簡單,但營養價值極高且味道鮮美,為當地人常用的一道菜。 在煮懶豆腐時火候非常講究,大火出豆腐,慢火熬米汁,終成懶豆腐。食用時以紅辣椒汁加香油、食鹽、香菜作調料,其味微甜、咸、鮮,視口味加辣,食之入喉柔滑鮮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餚。
神仙豆腐
神仙豆腐是竹溪飲食中極富特色的一種食物。豆腐一般是用黃豆或魔芋做的,這種神仙豆腐卻是以樹葉為原材做成的。當地有一種「神仙樹」(學名「長柄臭柴」),採摘其樹葉,洗凈,搗成糊狀,加適量水,然後放入植物鹼「點鹵」,再將汁液攪拌均勻,置於通風陰涼處,冷卻凝固半小時即成。
神仙豆腐其色如翡翠,入口細嫩,潤滑可口,清香宜人。當地人說,神仙豆腐夏天食用最佳,因其入口涼生生、苦隱隱的,可以消暑降溫,清涼去火,還有降壓、抗菌等作用。
有意思的是,傳說中的神仙豆腐,還得到了蘇東坡的贊譽。竹溪民間流傳神仙豆腐是一位叫「蘇團練」的人取的名。他還贊美神仙豆腐道:「清香潤滑,身心通泰,真神仙也。」傳說這位「蘇團練」,就是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的蘇東坡。這樣的傳說,讓神仙豆腐增添了濃郁的文化韻味。
竹溪碗糕
碗糕是竹溪縣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風味小吃,據說以蔣家堰鎮梅書英碗糕最著名。竹溪碗糕形美味香、潔白松軟、香甜糯口,不僅富有營養,還有保骨健腸、生津止渴之功效。
竹溪碗糕做工精細,選用竹溪當地出產的優質白米和黃豆製成。吃法非常講究,有熱吃和冷吃兩種。吃碗糕要用到專門的工具--篾片(薄竹片)。熱吃時用篾片將碗糕切成若干小塊,吃時根據自己的口味蘸蜂蜜或辣椒醬一同吃,味道更佳。如要帶走冷吃,商家便用篾片在碗邊輕輕一旋,一個完整的碗形米糕便呈現在你面前,可打包帶走。
煙熏臘肉
腌制臘肉,對秦巴古鹽道上的竹溪來說,應該是源自遠古的悠久傳統,進而成為竹溪鄉村文明和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雖然每到年關,全國各地都要腌制臘肉,但竹溪的臘肉仍可稱得上是一道特色菜。竹溪臘味不同於粵味的甜膩,也不同於川味的麻辣,口味屬咸香型,在獨特的腌制手法和獨有的辛香料的共同逼迫下,自然就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風味。
竹溪的臘豬肉,多是採用本地農家自己喂養的土豬肉。把肉晾乾水氣,用五香作料和鹽一起,塗抹在肉上,放在盆中密閉兩三天,然後掛在灶頭上用松柏樹枝煨火慢熏半個月以上,再懸掛至陰涼通風處。這樣製成的臘肉,有一種松柏的清香味,食之香醇自然,肥而不膩,痩而不柴,不論蒸、炒、燜、煎,怎麼發揮都會成為攝人味蕾的尤物。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世界の美食,你知道嗎?
相關閱讀:
世界頂級牛肉大全
全世界的的蝦都全了
燕窩知識大全,火速收藏!
養顏食材寶典:神秘的花膠!
Ⅲ 竹溪有哪些特產
芝麻餅是竹溪傳統特色小吃,用上好白面,配以芝麻、酥油、鹼面等上爐烘烤而成,工序復雜,做法考究,香酥味美、口感筋道、酥脆可口。竹溪芝麻餅又以黃土嶺最為有名。高速時代 的人們返璞歸真,又企圖在傳統手工藝品中找尋丟失的感情,這些家庭作坊傳統手工食品又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並從單一的甜味,研發出椒鹽等多種口味。
此外,蔣家堰的碗糕、豬血包在當地也頗有名
中峰:貢米
貢米自古就是竹溪的金字招牌,中峰鎮群山環繞,溝壑幽深,獨特的溫差和泉水灌溉,使稻穀生長周期長,米質白如玉,晶瑩飽滿,色澤光亮,口感清香,色若潤玉,營養豐富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不打農葯、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且兼具補脾胃、益肺氣之葯效,早在唐代孝和年間即被中宗李顯欽定為朝廷貢米,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有「貢米之鄉」美譽
龍壩:陶器
《竹溪縣志》記載:「清乾隆年間,湖南寶慶府地皮沖制陶世家毛朝富、毛朝貴兄弟二人,為探尋陶土陶場,擇中本縣北鄉龍家壩地帶,建陶場。
毛家窯陶器主要採用無砂礫豬肝土製作,製作工藝要經過選土、和泥、制坯、上釉、窯燒五大工序。成品陶器外表呈板栗色,光滑美觀。
水坪:生薑
水坪鎮特產「閻壩生薑」是我國中部四大名姜之一,以色澤金黃、質脆不爛、個體較大、質地細膩、辛辣味足而著名。2011年被評為「湖北地方名優蔬菜」。全縣在閻家壩、水坪鎮種植面積2000畝以上,常年畝產達到2-3噸。
縣河:雲海
縣河馬鹿山四季雲霧繚繞,宛如仙境。雨後的清晨站在馬鹿山之顛俯首望去,能看到漫無邊際的雲層,如臨於大海之濱,波起峰涌,浪花飛濺,驚濤拍岸,其日出和日落時所形成的五彩斑斕的"彩色雲海",最為壯觀. 吸引著無數慕名而來的攝影愛好者,馬鹿山雲海也通過攝影家的鏡頭走向全國。
新洲:野生魚
新洲鎮水資源豐富,有竹溪河及其流域支流貫穿其間,全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地表水量大。這些自然環境都為新洲水產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潘口水電站庫區蓄水後,在新洲鄉境內形成了達5.8萬畝的庫面,新洲科學謀劃,利用豐厚的自然資源,引進水產養殖大戶投放魚苗30餘萬斤,實施攔河自然養殖,肉質鮮嫩有紉性 營養價值豐富 .年產野生鮮魚可達15餘萬斤。
匯灣 :茶葉
竹溪栽種茶葉已有千年歷史,有著「中國茶葉之鄉」的美譽,匯灣鎮是有機綠茶主要產地,匯灣的茶園大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海拔高度,常年雲霧繚繞,空氣濕度大,有利於茶樹吸收空氣中的營養物質。且不施化肥,不打農葯,不用任何人工合成制劑,深耕除草不用機械,採摘、加工、貯藏各環節都嚴格按照有機茶質量標准操作,保證了茶品無公害化、有機化、綠色化。該鎮茶園總面積達5.2萬畝,茶葉專業村12個,全鎮70%的人生產、生活與茶相關全年累計生產茶葉20萬公斤
泉溪:洋芋
竹溪種植土豆的歷史悠久,而泉溪鎮地處秦巴山脈腹地,土壤肥沃,質地疏鬆,濾水透氣,溫濕適宜,可耕性好,尤其適合土豆、魔芋生長,此地盛產的高山土豆富含17種營養元素,特別是澱粉含量高達19%,栽培地點均位於海拔1000米以上,自留種,非轉基因,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葯,並採行自然方法防治病蟲害 空氣質量和灌溉用水都符合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一類標准。此外,泉溪還是魔芋和種芋繁育基地,魔芋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萬畝以上。
豐溪:葯材
豐溪鎮地處鄂、陝、渝三省交界處,素有「踏上雞心嶺,一腳踩三省」之稱,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降雨量800毫米,適宜120多種葯材的生長,葯中精品「秦歸川蓮」就出產此地,素有「高山中葯庫」、「黃連之鄉」的美稱。該鎮中葯材種植面積達3萬畝,初步成為鄂、陝、渝周邊地區較大的中葯材集散地之一。
桃源:核桃
竹溪縣桃源鄉「紙殼核桃」享譽內外,其特點為果面光滑美觀,果仁色淺,仁香而不膩,無污染,是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果殼厚約1毫米,手捏即開,取整仁,故名「紙殼核桃,通過近幾年來的發展,全鄉核桃累積發展面積已達8000餘畝。
向壩:民歌
向壩是民歌之鄉,地處大巴山深處。這里的民歌宛若爛漫的山花,漫山遍野。質朴的山民,唱著他們世代相傳的民歌,過著桃花源般山裡的日子。在這里,歌是山民的樂,歌是山民的魂。歌承載著向壩人的情懷,彰顯著向壩人的胸襟,是一種情感化、藝術化和音樂化了的語言
十八里長峽:雙胞胎
竹溪縣雙坪村地處風景秀麗的十八里長峽省級自然保護區。從二十世紀初以來,全村188戶居民已經出生26對雙胞胎,按科學界一般統計的數據,人類雙胞胎出生率為1%到2%,而在雙坪村,達到了5%,被外界稱為神奇的「雙胞胎」村。這里森林覆蓋率達92.8%,紅豆杉、錦雞等珍稀動植物隨處可見。雙坪村一帶還是堵河發源地之一,山間溪流不斷。據村民講:「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村民祖祖輩輩喝的都是高山泉水,雙胞胎也許和這些泉水有一定關系。」
城關:東門小吃街
記憶中的竹溪東門古街,歷史感濃厚。灰濛蒙的青磚、斑駁的牆壁、零落的黑瓦,讓人誤以為這是城市遺忘的角落。竹溪東門始建於明成化年間,距今已六百餘年歷史,古城門、徽派民居、古街風貌依舊。 六百餘歲的城門洞猶如蹲在歷史角落的留守老人,半眯著滄桑之眼,旁觀著利來利往的市井人,審視著陳新更替的竹溪城。
與古城古街搭配的是一些古老的作坊、行當:打被捂(棉被)套鋪、柴火炒栗子店、糖果店…來此走一遭,彷彿穿越至上世紀中葉。實際上,古街很是破敗與雜亂;然而,透過其表,仍能追視明清時期的繁華,就如從殘破的秦磚漢瓦中可以解讀曾經的過往。
古街匯集數十家小吃店,大多數店面無招牌無店名,甚至無需店面,大鍋小盆占街為市,成為名符其實的小吃一條街。這里匯集了竹溪特色的傳統小吃和美食,是竹溪小吃文化、民風民俗、市井演繹的活化石。
Ⅳ 湖北有哪些特色好吃的食物
湖北特色好吃的食物如下:
1、恩施土家醬香餅
它是湖北恩施土家族特色小吃,遍布全國各地的小吃街。用類似於千層餅的方法做醬餅,口感更加豐富可口。新出的醬香餅外酥里軟,醬香濃郁,辣而不燥,獨特的風味。
2、恩施炕馬鈴薯
不知是因為恩施的土豆好吃,還是恩施人的手藝更好,做了炕上的土豆,總能吃出肉里的香味,麻辣味集於一體。土炕上的土豆外脆里嫩,香脆入味,讓人慾罷不能。
3、宜昌紅油小面
宜昌人對於紅油小面的愛可以說是難以言喻的。湯汁濃香麻辣,色澤紅亮,爽滑帶韌,味道咸鮮香辣,看上去很油,但吃起來卻一點都沒有油膩的感覺。
4、三鮮豆皮
說起吃三鮮豆皮的感覺的話,一口下去,感覺吃下了所有時間的美味一般,如此滿足,食材雖然很簡單,但味道卻不一般。
5、武漢熱乾麵
熱乾麵簡直就是家喻戶曉,但是最正宗的熱乾麵唯有武漢戶部巷的最正宗,一口下去,麵包裹著濃濃的芝麻醬,軟綿綿,香噴噴,都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了,反正是口感極好。
Ⅳ 竹溪縣美食
竹溪縣美食有竹溪蒸盆、竹溪豆腐乳、竹溪碗糕、竹溪泡菜、腐乳蹄花、河提烤魚、魔芋豆腐等。
1、竹溪蒸盆:以獨特的烹調方式,將土雞肉、臘蹄、竹筍干、香菇、土豆、胡蘿卜、蛋餃等各種原料集於一盆,香氣襲人,肉質細嫩,使它們在色香味上達到高度融合,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2、竹溪豆腐乳:使用當地的土陶瓷壇,有效保護了豆腐乳的自然香味,其品質好、味道美。
3、竹溪碗糕:色澤雪白、口感軟糯、味甜而不膩,以蔣家堰鎮梅書英碗糕最著名。
4、竹溪泡菜:風味獨特,泡製方法與各地均有不同,以青辣椒為主,黃瓜、豇豆、蘿卜、白菜、芹菜、柿子、大蒜幾乎所有的蔬菜均可製成酸泡菜。
5、腐乳蹄花:選用帶筋的新鮮豬蹄,腐乳須用正宗的竹溪豆腐乳。將豬蹄放入特製的鹵湯中鹵煮,用大火,待燒開後改用小火燜煮,通常45分鍾左右即可。
6、河提烤魚:烤魚多以火鍋的形式呈上,火鍋中的魚,若隱若現地「潛伏」於白里透紅的酸蘿卜丁之下,周邊圍以花生米、黃豆及若干青菜等。
7、魔芋豆腐:竹溪縣是我國魔芋主產地之一,被農業部授予「中國魔芋之鄉」稱號,用魔芋做的魔芋面條、魔芋素食,為這種純天然食材注入了新的活力。
Ⅵ 我的故鄉
文/肖冰
我的故鄉美麗的竹溪位於鄂西北地區,物產豐富,人傑地靈,家鄉人世世代代生長在這里,我們愛她, 她就是一首富有生命力的詩。
她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人才和勇士,不僅為家鄉增光添彩,更是無數次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湖北早期共產黨人何氏三兄弟何恐、何馥蓀、何立人先後參加革命,成為著名的「何氏三兄弟」,他們在民不聊生的亂世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成立下汗馬功勞。更有劉書平,野莽,歐陽友權等作家學者奮發有為,在文學領域做出巨大貢獻,驚世駭俗的增強了家鄉文化底蘊,是國家文學事業濃墨重彩的一筆。
家鄉氣候宜人,樹木繁茂,是養生的理想之地,被國家認定為三A級度假旅遊場所。有楚長城,桃花島,綠之戀,營盤山,十八里長峽等著名景點。在花與花,山與山,河與河之間,綻放青春的容顏。
最親故鄉人,最韻故鄉雲,最誘人的要屬故鄉美食。故鄉人質朴無華勤勉進取,他們用心經營自己的生活,一代代沿著愛的軌跡完成理想,構築夢。每當疲憊的時候,就看看天空中故鄉的雲,一朵朵干凈透明,彷彿暈染開了心事一切煩惱就都沒有了,只有溫柔陪伴身邊。竹溪美食譽滿天下,家常菜土豆燉土雞肉,用的材料是竹溪特有的土雞肉加上竹溪農作物特產土豆等精心燉制而成,湯汁香濃可口,肉質新鮮美味,是故鄉人宴客必不可少的菜品。說到這里,不得不提竹溪最著名的佳餚竹溪蒸盆,它是由豬蹄,臘肉,雞肉,雞蛋餃子,筍干,香菇,山葯,胡蘿卜,菠菜等共同製做的美食,豬蹄臘肉雞肉燉煮制熟,包好蛋餃,清洗干凈蔬菜,配菜,處理好刀口,一層層烹煮這道豐富的菜品,這個菜不僅名傳外地,就是在故鄉本地,也是極為讓大家稱贊的一種流行。除此之外,故鄉的芝麻餅子也非常讓人稱道,餅兩面都是芝麻,外殼酥脆,內部松軟,老少皆宜,故鄉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牽掛家鄉美食,它長在我們血肉,印在我們心中,讓我們充滿感恩和希望,滋養我們靈魂。
故鄉是溫柔的母親,用慈愛撫育我們的成長,故鄉是善良的父親,用臂膀托起我們的希望,故鄉是仁慈的師長,用道德引導我們向前。
在故鄉的懷抱,我常常熱淚盈眶,我熱愛她的土地,熱愛土地上的粗狂,熱愛她的希望,熱愛她給予我的力量,熱愛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熱愛她含蓄又奔放的豪情。在故鄉,我知道我永遠不會被拋棄,我是她的孩子,無論在天涯海角,都被她深深愛著,撫摸著,就像一首小詩里寫到:「故鄉,只有故鄉兩個字。」
Ⅶ 湖北有什麼美食
湖北有很多美食,一定要去嘗嘗的。
1、青山麻烘糕
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省著名的傳統糕類特產。是一道糕點美食,主要材料:糯米、黑芝麻、桂花。這種麻烘糕,選用上等糯米、黑芝麻、桂花和棉白糖精製而成。糕點呈長方形薄片,白線邊,黑麻芯,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口特點,又有雲片糕甜潤易溶的風味。分聽裝、盒裝、袋裝等五種規格,是旅遊攜帶的理想食品。
2、八卦湯
源於南朝梁武帝在黃陂練兵時。因為烏龜背殼形似古八卦圖,故人們又稱之為八卦,用龜肉制湯,便稱八卦湯。此菜在清末已馳名中外,此時開始有時也用甲魚取代烏龜入湯。許多來華旅遊的外賓和國內旅遊者到武漢,總要品嘗此菜,他們將其視為「長壽菜」,吃後永葆青春,延年百歲。
3、金牛千張皮
金牛千張皮人們習慣稱金牛皮子,是黃石市大冶金牛鎮著名的特產,鄂南地區的傳統風味名吃。製作千張皮的主要原料是黃豆。相傳,在漢代淮南王劉安製作豆腐後不久,當地就開始製作千張皮。
4、竹溪碗糕
竹溪碗糕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當地所著名的一種風味小吃,其擁有悠久的歷史,據可靠資料考證結果表明,竹溪碗糕時至今日,已經有著500多年的歷史。竹溪碗糕色澤雪白,質地松軟,味甜不膩。
5、三峽苕酥
三峽苕酥以三峽地區土家民間傳統食品「苕絲糖」為基礎,用紅苕、鮮糯米、雞蛋為主要原料,採用土家民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Ⅷ 竹溪土豆耙耙做法
用料
土豆 1隻(按需選取,量力而行)
保鮮袋 1個(結實一點,經得起蹂躪)
調味汁1 蔥,姜,蒜,香菜少許
調味汁2 鹽,糖,香醋,辣油,花椒油少許
調味汁3 堅果碎(芝麻,花生都可以)少許
調味汁-其他 自由發揮,還加什麼看自己喜好
自製土豆糍粑的做法
1、土豆上鍋蒸至熟透(土豆變軟,筷子可以輕松扎透即可),俺家鍋小土豆大,蒸了半個多小時。
2、土豆去皮,用勺子(或堅硬的器具)壓成泥,其實嫌麻煩的話也可省略這一步…
3、把土豆泥鏟入保鮮袋中,下面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了*\(^o^)/*也是家裡重勞力上陣的時刻了…一定要把土豆泥當成你滴仇人,使勁的蹂躪、搥打…柔弱的女士可以學我,手持擀麵杖上陣…
4、蹂躪、發泄完了,有沒有覺得心情好很多呢…哪天心情不好也可以做這道菜滴o(^_-)O…這時候,土豆泥已經起勁,變的粘粘的,還有些韌勁…糍粑新鮮出爐(((o(*゚▽゚*)o)))…取出,團成團(純屬個人習慣,不團也無所謂)放入一個大碗…
5、接下來該做調味汁啦,把調味汁1—3和其他一起倒入小碗,攪拌均勻,澆在糍粑上…然後,開吃吧
Ⅸ 發揚竹溪蒸盆美食怎麼做
竹溪蒸盆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它以蒸煮的方式,放入形形色色的食材,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鮮嫩。不僅讓整道菜的品類豐富,還匯聚了各種食材的原味,比如保留蔬菜的甘甜,以及肉質的鮮嫩。而每一種食材都有它背後的故事,都是一段可供追溯的人與自然的發展史。
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這道竹溪蒸盆的具體做法吧。
准備蒸煮的食材是第一步,食材自然是品種越多,越豐富越好。比如准備豬蹄膀、老母雞、土雞蛋、野山葯、高山洋芋、竹筍干、紅蘿卜、蒜苗、花椒、干辣椒、青菜葉、土豆、鮮香菇、蔥姜蒜等若干,共十八種食材,還有土製陶盆一個。
裝盆之前,先把洗凈的豬蹄膀、雞肉放入沸開水中,焯一下以去腥味。否則湯色容易因為泛油起沫,導致顏色不正。然後要遵循「分批裝料」的原則,首先在盆里裝入切好的豬腿、雞塊,用鹽腌制20分鍾左右,加入適量的水,大火蒸40分鍾。待肉半熟時,放入切好的土豆、香菇、金針菇、蔥、紅椒、桂皮,洋芋、紅蘿卜、山葯等,然後回籠,以小火蒸2小時左右,再等肉將熟時,放入荷包蛋、豆油卷,用小火蒸30分鍾,便可以出籠,出籠後再放入適量的香菜、菠菜等時令蔬菜,涮燙一下就可以馬上食用啦。
當然,具體的蒸煮時間和火候,都是要根據食材的特性來靈活把握,原則是要恰到好處地燒出食材的原味。蒸蒸盆最好選用柴火灶、鐵鍋、土爐、篾籠格子一類的器具,正宗製作蒸盆的全過程是不加水的,而最後煮出來的滿滿一鍋湯,基本上是汽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