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裡怎麼磨豆腐
傳統豆腐生產的基本工藝流程:大豆——清理——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凝固——成型——成品。
1、清理:選擇品質優良的大豆,除去所含的雜質,得到純凈的大豆。
2、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大豆吸水膨脹,有利於大豆粉碎後提取其中的蛋白質。浸泡好的大豆吸水量為1:(1-1.2),即大豆增重至原來的2.0-2.2倍。浸泡後大豆表面光滑、無皺皮,豆皮輕易不脫落,手感有勁。
3、磨漿:經過浸泡的大豆,蛋白體膜變得鬆脆,但是要使蛋白質溶出,必須進行適當的機械破碎。如果從蛋白質溶出量角度看,大豆破碎的越徹底,蛋白質越容易溶出。但是磨得過細,大豆中的纖維素會隨著蛋白質進入豆漿中,使產品變得粗糙、色澤深,而且也不利於漿渣分離,使產品得率降低。
因此一般控制磨碎細度為100-120目。實際生產時應根據豆腐品種適當調整粗鈿度,並控制豆渣中殘存的蛋白質低於2.6%為宜。採用石磨、鋼磨或沙盤磨進行破碎。磨碎後的豆糊採用平篩、卧式離心篩分離,充分提取豆漿。
4、煮漿:煮漿是通過加熱使豆漿中的蛋白質發生熱變性的過程。一方面為後序點漿創造必要條件,另一方面消除豆漿中的抗營養成分,殺菌,減輕異味,提高營養價值,延長產品的保鮮期。
煮漿的方法根據生產條件不同,可以採用土灶鐵鍋煮漿法、敞口罐蒸汽煮漿法、封閉式溢流煮漿法等方法進行。煮漿溫度應達到100℃,時間5min左右。
5、凝固與成型:凝固就是大豆蛋白質在熱變性的基礎上,在凝固劑的作用下,由溶膠狀態轉變成凝膠狀態的過程。生產中通過點腦和蹲腦兩道工序完成。
點腦是將凝固劑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熟豆漿中,使大豆蛋白質溶膠轉變成凝膠,形成豆腐腦。豆腐腦是由呈網狀結構的大豆蛋白質和填充在其中的水構成的。一般來講,豆腐腦的網狀結構網眼越大,交織的越牢固,其持水性越好,做成的豆腐柔軟細嫩,產品的得率也越高;反之,則做成的豆腐僵硬,缺乏韌性,產品的得率也低。
經過點腦後,蛋白質網路結構還不牢固,只有經過一段時間靜置凝固才能完成。根據豆腐品種的不同,蹲腦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0-30min。
成型即把凝固好的豆腐腦放入特定的模具內,施加一定的壓力,壓榨出多餘的黃漿水,使豆腐腦密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具有一定含水量和彈性、韌性的豆腐,不同產品施加的壓力各不相同。
⑵ 怎樣磨豆腐步驟
磨豆腐需要幾個步驟。一是浸泡豆子,把篩選好的豆子浸泡在清涼水中,四五個小時後,豆子泡得用兩個手指頭一抪捻就粉碎,說明已經浸泡成,可以磨漿了。二是磨成豆漿,為了趕上午銷售,豆腐匠夜裡兩三點就起床,用牲口拉磨或用人推磨,一邊用瓢從盆里搲出泡好的豆子倒在磨盤上,一邊用瓢往磨眼裡或吊著的水漏里添水,按每公斤黃豆6公斤水比例磨漿。三是豆漿過濾,豆漿磨好後,要用紗布過濾豆漿,用檁條搭成一個三腳架,把紗布用竹竿批子撐成三角或四角兜子,掛在架子上,兜子下放口缸或大盆,有的直接就在大鍋上面,把磨好的豆漿舀到兜子里,漏下去的是豆漿,兜子里的是豆腐渣,把豆腐渣清理後放入盆里或籃子中,繼續舀磨好的豆漿,繼續過濾,如此反復,很快就把豆漿和豆腐渣分離開來。四是煮沸豆漿,把過濾了的豆漿倒入鍋內,用劈柴火大火煮沸,邊煮邊撇去上面的泡沫,豆漿煮到溫度100度左右時即可,時間不可太長,防止影響豆漿質量。五是石膏點漿,把燒好的石膏碾碎成粉末,用一個洋瓷盆按一定比例調製成石膏液體,停火,一手端盆慢慢傾倒,一手拿勺子迅速按一個方向攪拌,觀察豆漿的變化,如果快速形成豆腐花,就立即停止傾倒和攪拌,否則應繼續進行。關於石膏點豆腐的技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老或嫩或恰到好處,全在琢磨和實踐。
石膏點成豆腐花,是做成豆腐腦和豆腐的基礎。豆腐花凝固的程度決定了豆腐腦的稀稠,也決定了豆腐腦的粗澀和滑嫩,可以說豆腐腦豆腐花的初步變形。等豆腐花凝固十來分鍾,用水瓢舀進鋪好白布單子的木框子里,盛滿、包好、蓋板,壓一刻鍾左右,即成水豆腐,也就是我們平輿人常說的厚豆腐。一塊方正白布攤在四方木匣之內,倒入豆腐花,折疊成A4紙大小,再攤一塊方正白布,再倒入豆腐花,折疊成同樣大小,如此反復,一層又一層疊加,最後蓋上木板,壓上石塊,把水分壓盡,就成為平輿人愛吃的薄豆腐,平輿人叫它千張。
⑶ 請問網友怎樣才能磨出好吃的豆腐
首先要洗豆腐包。這要分是做干豆腐還是做大豆腐。做干豆腐,那是長長的粗紗白布,大約半米寬,幾十米長。做大豆腐的豆腐包,則是很大很大的方形,也是粗紗布,邊長大約要兩米左右。把豆腐包洗凈後,晾乾,備用。
黃豆泡開,大約要泡一個晚上,上磨拉成豆漿,放在很大的鍋里熬,直到熬開,停火。這時,要過包,使豆腐渣和豆漿分離。在棚上吊一個十字架,將一塊方形的豆腐包吊在十字架的四個角上,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網兜。
將熬開的豆漿一飄一瓢地倒進豆腐包中,另一個人就一搖一搖地晃動著豆腐包,使純豆漿從豆腐包中漏下來,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里。到一定的程度,要用夾板夾住豆腐包中剩下的豆腐渣,將殘留的豆漿擠凈。直到所有的豆漿都過完包了,豆腐渣就和豆漿完全分離了。
將豆漿放在大缸里稍微涼一下以後,就開始點鹵水了。豆腐倌將鹵水盛在一個小碗里,倒里邊一點,就用勺子在豆漿中攪一攪,眼睛始終注意著豆漿的變化。再放一點鹵水,再攪一攪,直到認為滿意為止。這是做豆腐的最關鍵的手藝,不是一般人都可以會的。每一個豆腐倌都有自己的訣竅,密不傳人,因為更多的人會了這套手藝,自己的飯碗就會不牢。
這時候,把缸的蓋子蓋上,等一會兒,看到豆漿已經成了腦了,里邊有一朵一朵的豆腐花,與清水相伴的時候,也就是豆漿分離為豆腐花和清水的時候,就可以壓豆腐了。
先將壓大豆腐的木框擺好,用那種大豆腐包,即極為寬大的方形豆腐包放在木框之中,開始將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到木框里,水嘩嘩地從下邊流出來,豆腐花沉積在木框里。等到木框里的豆腐花積滿了,將豆腐包的四角翻過來,將豆腐花包住,上面用木板壓好,上邊再用石頭壓好。等到豆腐不老又不嫩的時候,揭開木板和豆腐包,豆腐就做成了。用刀割成一塊一塊的,就是好吃的豆腐了。
⑷ 自己磨豆腐怎麼磨 磨豆腐的技巧是什麼
1、浸泡:將黃豆在水中浸泡三到四個小時,讓堅硬的黃豆泡軟泡發。
2、磨漿:將泡好的黃豆和水均勻放入磨漿機(以前古老的方法是放入石磨)中,磨出細膩的黃豆漿,並將其倒入桶中。
3、煮沸:將磨好的黃豆漿放入鍋中,大火燒開煮沸,並盛到桶內。
4、調和石灰水:適量的石膏倒入面盆中,並用少量的水調開。
5、點漿:將調好的石灰水均勻的倒入煮沸的石灰漿中,倒的時候盡量偏慢,邊倒邊觀察石灰漿的狀態,待石灰沉澱漸漸析出,進一步減慢倒入石灰水的速率。直至豆腐花漸漸形成並穩定時,停止點漿。
6、加壓成形:用幾塊板面呈方格狀的槽形木板,墊上一大塊白布,用舀子將已經凝結的豆腐花倒入木板槽中,並用先前墊的大白布包好,在大白布的上方放上厚實的木板,木板上方再放上重物,擠出水分,慢慢使豆腐成形。大約90分鍾之後,除去重物和木板,並將其反轉過來,拿掉大白布,白嫩的豆腐就製成了。
⑸ 石磨豆腐怎麼做好吃
石磨豆腐將傳統製作工藝與現代綠色、健康、長壽的生活理念相結合。那麼石磨豆腐怎麼做才好吃呢?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石磨豆腐的做法詳細步驟
1、將黃豆用清水浸泡一夜,取一半放入豆漿機(豆量比較多,分兩次打豆漿);
2、加水至指定水位線,打成豆漿,剩餘豆子也按此法打成豆漿;
3、兩次打好的豆漿混合放入盆中,再次燒開,撇去浮沫;
4、按比例慢慢加入酸漿,攪拌5-8分鍾;
5、點好酸漿後立即加蓋,燜2分鍾左右;
6、將籠屜布鋪在專門做豆腐的木盒子中;
7、將凝結為絮塊狀的豆漿用勺子撈出,倒在木盒中,用布整齊地蓋好,上面壓等大小的重物,靜置5分鍾即成;
8、壓好的.豆腐取出,切大塊。
9、蘸料製作方法:將尖椒、蔥、蒜和香菜全部切碎;
10、將各種材料放入碗中,加入醬油和醋,攪拌均勻即可。
石磨豆腐的做法小貼士
1. 由於黃豆的用量較多,需分兩次打豆漿;
2. 酸漿與豆漿反應需要一定的溫度,放酸漿之前要將豆漿再次燒開;
3. 如豆漿不宜凝結,可適當增加酸漿的用量;
4. 最好採用專用的木盒製作豆腐。
⑹ 怎樣磨做豆腐
內脂豆腐產量比較高,詳細做法:
1.泡豆 選用豆臍(或稱豆眉)色淺、含油量低、粒大皮薄、粒重飽滿、表皮無皺而有光澤的大豆。將大豆洗凈,在春秋季水溫10℃—20℃時,浸泡12小時—18小時;夏季水溫30℃左右;浸泡6小時—8小時(每24小時換水);冬季水溫5℃,浸泡約24小時。水質以純水、軟水為佳。用水量一般以豆水重量比1:3為好,浸泡好的大豆約為原料干豆重量的2.2倍。泡好的豆要求豆瓣飽滿,裂開一小線。但浸泡時間如果過長,會影響出漿率。
2.磨漿 一般選用能進行漿渣自動分離的磨漿機,粗磨、細磨共2次--3次,盡可能提高大豆蛋白的抽提率。由於不再像用鹵水、石膏作凝固劑生產豆腐那樣還需壓榨成型,所以磨漿過程中加水量的多少就決定了成品內脂豆腐的老嫩。一般做老豆腐時水與干豆的比例是3—4:1,做嫩豆腐時水與干豆的比例是6—10:1。第一次粗磨時加水量為總加水量的30%,第二次調節磨漿機螺旋進行細磨,加水量為30%,第三次的加水量為40%,盡可能地把豆渣裡面的漿沖洗出來。磨好的渣應手感細膩無顆粒。
3.煮漿,把磨好的漿放在不銹鋼制的煮漿桶里,用蒸氣將漿煮至60℃-70℃時放入約 0.3%的食用消泡劑,把加熱過程中產生的泡完全消掉為止。然後加入豆漿的0.02-0.05%豆腐多脂,繼續加熱把漿煮開,漿沸騰後 保持3分鍾—5分鍾把漿煮透。
4.冷卻 把煮好的漿進行冷卻,降溫至 85℃以下。
5.點脂(加凝固劑) 先將β一葡萄糖酸內酯用少量冷開水溶解。用量:做老豆腐時1千克漿加30克內脂,嫩豆腐 1千克漿加24克—30克內脂。將溶解好的內脂加入已冷卻的豆漿中緩慢調拌均勻即可。
6.成型 將點脂後的漿倒進成型模中,放入凝固槽。在 80℃—85℃之間保溫 20分鍾即為成品。剛成型的豆腐暫不能搖動,應靜置一段時間讓其目然冷卻。如生產盒裝內酯豆腐,需配備灌裝封口機。
⑺ 磨豆腐怎麼磨
先把黃豆用水泡12小時..然後准備磨豆腐磨盤就可以磨了
⑻ 自己在家如何磨豆腐
自己在家磨豆腐也很簡單。先把黃豆泡好。在用豆漿機把豆子打碎,在嚴格的按照做豆腐的步驟去做。就可以了。自己在家做出來豆腐。不但衛生,健康。口感也非常的好。
⑼ 怎樣磨豆腐
如何自磨豆腐
豆腐是在一道在餐桌上很常見的菜,不過這豆腐怎麼磨呢?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呢?我從小就經常陪母親磨豆腐,最初時是用磨盤磨,磨一次豆腐都要費好大的勁,如今都有電動的磨盤了,省了不少的力而且在速度上也要快很多了,那麼這里也就簡單介紹一下磨製的過程和方法吧。
道具:普通石磨盤或電動磨盤、裝豆腐渣的布袋、大鍋、壓板、豆腐箱、干凈的豆腐帕
材料:黃豆、水、石膏粉
做法:
1、先把黃豆用普通磨盤磨開(碾開即可),如果是用電動磨盤則可以跳過此過程。
2、把黃豆浸入水中(先把黃豆裝於桶中再加入適量的水)水位以沒過黃豆約三個指節即可。浸泡時間大約十個小時即可。
3、准備磨盤(或電動磨盤)在磨豆腐之前再准備一些最後洗磨盤的清水,此時可以一邊燒水,水量根據黃豆的多少而定,一般十斤黃豆基本要一大鍋水了(大約五、六十斤水)。
4、用磨盤把黃豆磨成漿(電動的磨盤需要會操作者弄,普通磨盤一般需要兩個人推磨),生豆漿需要用干凈的布袋裝著。
5、待水開後把熱水舀入生豆漿中,此時翻動布袋讓豆漿從布袋中滲出,直至慢慢把裡面的水全部壓出布袋。
6、接下來要做的是舀一半的豆漿水到鍋里煮,留一半的豆漿水在豆腐盆中。
7、在煮鍋中的豆漿水時先用石膏粉兌好水攪勻後倒入豆腐盆中(用量大約10斤黃豆兌300——400克),然後再攪勻,等鍋中的豆漿水開後用桶裝好最後快速倒入豆腐盆中並迅速攪勻且馬上蓋上蓋子。
8、這時需要等待大約十分鍾,十分鍾後揭開蓋子,我們可以用筷子從上面輕輕放下,如果筷子能穩穩的立著那麼就說明可以了,此時把最上面的那層豆腐花鏟出來(可以當菜,放入油,等油開後倒入,加上鹽等調料即可食用),然後再用干凈的豆腐帕浸濕鋪在豆腐箱中,把盆里的豆腐舀到放有豆腐帕的豆腐箱中,舀完後蓋上蓋子,再在其上面壓上壓板(用水桶裝水或用磨盤壓均可)。
9、一般壓大約五個小時即可,具體根據壓的重量而定。此時需要把蓋子打開,把豆腐箱的框子拿開,最後把帕子揭開後再蓋上蓋子翻轉一下即可(一般豆腐箱的底層刻有豆腐塊的痕跡,翻轉後再用刀劃分豆腐時不會劃破豆腐帕)。這樣一箱豆腐也就做出來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兌石膏粉的時候根據其純度來適量兌,可以先少再加,一次太多會容易讓豆腐太老(硬),而在壓豆腐時需要把豆腐箱至於房外或可以倒水的地方,如果條件不允許則建議用大盆子,在大盆子是上放上相應的架子再壓上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