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椒炒牛肉對人體的好處
牛肉:
1、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這使它對增長肌肉、增強力量特別有效。在進行訓練的頭幾秒鍾里,肌氨酸是肌肉燃料之源,它可以有效補充三磷酸腺苷,從而使訓練能堅持得更久。
2、牛肉含維生素B6蛋白質需求量越大,飲食中所應該增加的維生素B6就越多。牛肉含有足夠的維生素B6,可幫你增強免疫力,促進蛋白質的新陳代謝和合成,從而有助於緊張訓練後身體的恢復。
3、牛肉含肉毒鹼雞肉、魚肉中肉毒鹼和肌氨酸的含量很低,牛肉卻含量很高。肉毒鹼主要用於支持脂肪的新陳代謝,產生支鏈氨基酸,是對健美運動員增長肌肉起重要作用的一種氨基酸。
4、牛肉含鉀和蛋白質鉀是大多數運動員飲食中比較缺少的礦物質。鉀的水平低會抑制蛋白質的合成以及生長激素的產生,從而影響肌肉的生長。牛肉中富含蛋白質:4盎司瘦裡脊就可產生22克一流的蛋白質。
5、牛肉是亞油酸的低脂肪來源牛肉中脂肪含量很低,但卻富含結合亞油酸,這些潛在的抗氧化劑可以有效對抗舉重等運動中造成的組織損傷。另外,亞油酸還可以作為抗氧化劑保持肌肉塊。
6、牛肉含鋅、鎂鋅是另外一種有助於合成蛋白質、促進肌肉生長的抗氧化劑。鋅與谷氨酸鹽和維生素B6共同作用,能增強免疫系統。鎂則支持蛋白質的合成、增強肌肉力量,更重要的是可提高胰島素合成代謝的效率。
7、牛肉含鐵鐵是造血必需的礦物質。與雞、魚、火雞中少得可憐的鐵含量形成對比的是,牛肉中富含鐵質。
8、牛肉含丙胺酸丙胺酸的作用是從飲食的蛋白質中產生糖分。如果你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不足,丙胺酸能夠供給肌肉所需的能量以緩解不足,從而使你能夠繼續進行訓練。這種氨基酸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能夠把肌肉從供給能量這一重負下解放出來。
青椒:
青椒是未成熟的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種茄科辣椒屬植物。辣椒屬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通常成圓錐形或長圓形,未成熟時呈綠色,成熟後變成鮮紅色、黃色或紫色,以紅色最為常見。辣椒的果實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進食慾。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
1、開胃消食。辣椒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
2、暖胃驅寒。《食物本草》中說,辣椒能溫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現嘔吐、腹瀉、肚子疼等症狀,可以適當吃些辣椒。
3、促進血液循環。辣椒有一定的葯性,因此能「除風發汗,行痰,除濕。」用現代醫學解釋,就是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怕冷、凍傷、血管性頭疼。
4、肌膚美容。辣椒能促進體內激素分泌,改善皮膚狀況。許多人覺得吃辣會長痘,其實並不是辣椒的問題。只有本身就愛長痘的體質,吃完辣椒才會火上澆油。
5、降脂減肥。辣椒素能加速脂肪分解,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6、止痛散熱。辣椒性溫,能通過發汗降低體溫,並緩解肌肉疼痛,因此具有較強的解熱鎮痛作用。辣椒素能減少傳達痛感的神經遞質,使人對疼痛的感覺減弱。
7、抵抗癌症。辣椒素能加速癌細胞死亡,而不會損害健康的細胞。
8、保護心臟。經常吃辣椒可有效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9、降低血壓。辣椒素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10、對糖尿病有利。對於1型糖尿病的某些症狀,辣椒素可起到減輕的作用。
㈡ 這12道川菜菜譜請收好,經典川味,色香味俱全,四川人家的味道
第一步:茄子洗凈去頭尾,切對半,切成大小一致的長條,再切成約5cm長的條狀放入盆中備用。
第二步:加適量鹽抓勻腌制10分鍾,倒出茄子塊洗凈瀝干水。
第三步:碗中調入香醋和生抽,接著調入雞精,食鹽和白糖,再調入胡椒粉,加兩勺清水攪勻成魚香醬汁備用。
第四步:茄子下油鍋炸至熟透,炸好後撈出瀝干油。
第五步:鍋里留底油,下肉末炒至變色,下豆瓣醬炒出紅油,再下姜蒜末炒出香味。
第六步:如果太干,加少許清水稀釋一下,再倒入茄子,調入魚香汁和水澱粉繼續翻炒均勻。
第七步:出鍋前撒上蔥花,盛出裝盤,開胃下飯的魚香茄子可以開吃啦。
第一步:三層肉洗凈冷水下鍋,倒入1勺料酒,放入花椒粒,薑片,蔥結去腥,水開後煮20分鍾再撈出曬涼備用。
第二步:紅椒切滾刀塊,青椒也一樣切滾刀塊裝盤,三層肉切成薄片備用。
第三步:起鍋下少量油燒熱,下三層肉炒出多餘的油脂,炒出香味,再倒入豆豉炒勻。
第四步:倒入豆瓣醬炒出紅油,再下青紅椒和蚝油炒勻。
第五步:調入1小勺白糖提味,撒入少許食鹽,撒入蒜苗,最後淋上生抽炒勻裝盤就可以開吃啦。
第一步:二刀肉洗凈冷水下鍋,再放入蔥結,薑片,花椒粒,料酒,蓋上鍋蓋,煮至豬肉熟透。
第二步:開始製作甜醬油,奶鍋加入100毫升清水,再倒入50毫升醬油。
第三步:放入紅糖,桂皮,山奈,小茴香,開中小火煮開,煮15分鍾後關火,過濾出甜醬油備用。
第四步:豬肉煮的過程中翻面煮透,直至用筷子可以穿透,就撈出放涼備用。
第五步:蒜瓣剁成蒜蓉放入小碗中,然後加入醬油,香油,食鹽,雞精,甜醬油,紅油辣椒,熟芝麻等醬料攪勻入味,蒜泥白肉的醬汁就調好啦。
第六步:接著開始擺盤,在盤底先鋪好大蔥片,黃瓜片沿著周圍擺好。
第七步:煮好撈起的豬肉切薄片,在黃瓜片的基礎上擺好肉片。
第八步:最後淋上紅油醬汁,撒上蔥花,美味難擋的蒜泥白肉就可以開吃啦。
第一步:把准備好的食材,香菇和黃瓜洗凈切片或者切塊,用竹簽串起來。
第二步:蘆筍切片串好,土豆也切片串好,其他食材也一並串好備用。
第三步:牛肉切片,放入料酒和生抽,抓拌均勻腌制15分鍾,然後同樣用竹簽將肉片串好備用。
第四步:熱鍋下菜籽油燒熱,豆瓣醬炒出紅油,接著下火鍋底料炒至起均勻的泡泡,再加入2500毫升開水。
第五步:調入適量食鹽和1勺白糖煮開,煮好的湯料倒進准備好的電飯鍋中。
第六步:再調入生抽,熟芝麻和香油攪勻待用。
第七步:起鍋燒開水,把所有準備好的食材都燙熟,放入湯鍋中浸泡30分鍾就可以開動啦。
第一步:雞腿剃掉骨頭切掉筋膜,再切成雞肉丁放入碗中。
第二步:調入料酒生抽澱粉食鹽,順著一個方向拌勻,再靜置20分鍾入味。
第三步:鍋里放寬油燒熱,放入雞肉丁炸至定型撈出控干油。
第四步:再次把油溫升高,再把雞肉丁下鍋復炸至酥脆,迅速撈出瀝干油。
第五步:鍋里留底油,下花椒粒和干辣椒煸炒出香味,再下豆瓣醬和姜蒜粒,再次翻炒出香味。
第六步:下炸好的雞肉丁翻炒均勻,接著下炸花生米,調入少許鹽,雞精,白糖翻炒均勻。
第七步:最後放入青椒段和蔥花、麻油翻炒均勻,出鍋前撒上熟芝麻裝盤,辣子雞完成。
第一步:青紅椒對半切開,拿掉裡面的辣椒籽再切成小塊。
第二步:干辣椒切小段,大蒜切片,小蔥切蔥白部分,生薑切丁,小蔥綠色部分切成小段備用。
第三步:魷魚洗凈切花刀,從中間切開,再切成小塊,這樣魷魚在烹炒的時候,會形成魷魚卷。
第五步:魷魚同樣下鍋30秒瀝干水撈出裝碗里備用,這樣可以讓魷魚口感更脆嫩。
第六步:起鍋下油,下姜,蒜,蔥白,干辣椒煸炒出香味,再下青紅椒和魷魚,調入胡椒粉翻炒均勻。
第七步:再調入蚝油,食鹽,料酒翻炒均勻,最後淋入水澱粉快速翻炒,出鍋前撒上蔥段,爆炒魷魚成功。
第一步:豬肉末中調入食鹽,老抽半勺,生抽1勺,食用油1勺,澱粉1勺。
第二步:雞蛋1個打入碗中,用筷子攪拌均勻備用。
第三步:辣椒去掉頭尾,從中間切長度相同的小段,去掉辣椒籽備用。
第四步:在辣椒里填滿肉末,兩頭塗抹均勻。
第五步:蒜瓣切薄片,鍋里倒入適量油燒熱,下辣椒煎至表面起虎皮狀,翻面煎均勻。
第六步:加入蒜片,淋入1小勺生抽,1小勺老抽,少許食鹽,調入蚝油翻炒均勻。
第七步:再倒入適量清水,煮至收汁,撒上蔥花,辣椒包肉即可盛出裝盤開吃啦。
第一步:鹵水豆腐切小方塊約1.5厘米寬厚,蒜苗切小段,姜,蒜切米粒大小,豆豉切碎備用。
第二步:牛肉切肉末,加1勺澱粉和生抽,檸檬汁抓勻腌制10分鍾。
第三步:鍋里加清水燒開,放入切好的豆腐塊,撒適量鹽,煮約2分鍾撈起放涼水裡待用
第四步:鍋里放油燒熱,放牛肉末炒至變色推一邊,再放入姜蒜,豆豉,豆瓣醬煸炒出紅油色。
第五步:炒好配料後,加入適量開水,再放入料酒,鹽,生抽,雞精調味燒開。
第六步:撈起豆腐放入鍋里燒開入味,約3~5分鍾,1勺澱粉和3勺清水調勻備用。
第七步:水澱粉開始勾芡已入味的豆腐,邊搖邊勾芡,不然容易粘鍋。
第八步:最後撒上蒜苗和花椒粉,裝盤上桌,簡單又有味的麻婆豆腐就完成啦。
第一步:蒜瓣切粒,姜切丁裝碗里,小蔥切段,香菜也切小段備用。
第二步:魔芋切條狀,再切小塊,下鍋水開焯水3分鍾撈出放碗里備用。
第三步:鴨肉買的時候就可以讓賣家幫忙剁好,洗凈冷水下鍋焯水。
第四步:倒入料酒去腥,煮開撇去浮沫,再撈出放清水中洗凈瀝干水分。
第五步:起鍋下菜籽油燒至微微冒煙,下鴨肉炒至微微發黃出油,盛出備用。
第六步:鍋里留底油放干辣椒和花椒粒炒香,接著下姜蒜粒和桂皮,八角香葉小茴香炒出香味
第七步:再下豆瓣醬炒出紅油,接著下鴨肉翻炒均勻,倒入啤酒沒過食材。
第八步:最後倒入魔芋煮開,煮開後把魔芋啤酒鴨轉移到高壓鍋中,蓋好蓋子。
第九步:上氣壓15分鍾後關火,待熱氣散開後開蓋,再調入生抽食鹽和白糖混合均勻。
第十步:最後起鍋裝盤,把高壓鍋里的魔芋啤酒鴨裝入砂鍋,放上香菜和蔥段,邊吃邊加熱,美味難擋。
第一步:牛裡脊肉切片放入碗中,調入小蘇打,料酒,生抽,雞精,白糖,食鹽用手抓拌均勻。
第二步:雞蛋打開,打入蛋清,加1勺澱粉抓拌均勻,調入1勺食用油,拌勻靜置15分鍾備用。
第三步:洋蔥切片後再切絲,小蔥切蔥花備用。
第四步:起鍋下適量油燒熱,下洋蔥絲炒至變軟,調入蚝油和生抽炒勻,然後倒出鋪在鐵板底部。
第五步:另起鍋下適量油燒熱,下准備好的牛肉翻炒至變色。
第六步:撒上蔥花迅速翻炒均勻,最後盛入鋪滿洋蔥底的鐵板鍋里,鐵板蔥香牛肉可以開吃啦。
第一步:生薑切丁,大蔥切小段,醬油,香醋,鹽,白糖和蒜蓉一起攪拌均勻成調味汁待用。
第二步:雞胸肉切小丁,放料酒,胡椒粉,生粉抓勻腌制10分鍾。
第三步:鍋里放寬油,把雞肉下鍋炒至變色撈起瀝干油。
第四步:鍋里留底油,干辣椒下鍋爆香,再放入生薑,花椒粒一起炒出香味,再倒入雞肉翻炒。
第五步:翻炒雞肉的同時放入花生米和調味汁,撒上大蔥段翻炒均勻。
第六步:起鍋前勾入水澱粉,好吃下飯的宮保雞丁出鍋裝盤開吃咯。
第一步:雞爪去掉指甲,冷水下鍋,下薑片、花椒粒、八角、大蔥段開大火煮,去腥。
第二步:水開後煮3分鍾左右,然後撈出雞爪過涼水,這樣的雞爪口感更筋道Q彈。
第三步:從涼水碗中取出雞爪去骨,先用刀在主骨上劃一刀,用手把骨肉分開,再掰開主骨關節處去掉主骨。
第四步:用同樣的方法把雞爪指頭上的骨頭也去掉,每個雞爪都一樣處理。
第五步:碗中的無骨雞爪加上配料,放入6片檸檬片,冰糖碎,10克姜米,10克蒜蓉,小米辣。
第六步:還有洋蔥絲,一大勺生抽,一大勺老抽,一大勺香醋,蔥花和香菜,最後再淋入1大勺紅辣椒油。
第七步:左右筷子,右手叉子,將無骨鳳爪充分拌勻,放冰箱冷藏一夜更入味,吃起更過癮。
川菜被稱為民間第一菜系。
平時同事朋友在外聚餐,選擇川菜館大家的口味都能照顧到。
川菜以成都和重慶兩地菜系為主,風味統一,調味多變。
最常用的調料有郫縣豆瓣等,也是中國頂尖調味料之一,有「川菜之魂」的美稱。
總的來說,川菜自有其獨特的魅力,這12道川菜菜譜請收好。
學會了在家做,或者聚餐展示廚藝,色香味俱全,家人朋友都誇贊。
美食 值得分享,生活需要記錄,菊子 美食 記與您一同前行。
㈢ 正宗川菜香椒牛肉的做法
1.
牛肉整塊放入清水中煮沸,去沫;放入蔥段,薑片,八角一顆,黃酒適量,和少許鹽,燉至牛肉插入筷子不見血.
2.
撈出,晾涼切片.
3.
另取干凈的平底鍋,或者炒鍋,挖入3大勺老抽,少許生抽,八角一顆(湯里的撈出繼續用即可
),辣椒粉,少許牛清湯,大火煮沸後,加入一大勺白糖,轉至中火,將湯汁熬成漿;將牛肉片一片一片放入,雙面都上漿.
㈣ 四川最好吃的一道菜是什麼
1.火鍋
火鍋是我們冬季常吃的一道四川菜,在中國可以說家喻戶曉,其普及率是沒有一道菜可以比擬的,傳統的製作方式,簡單便捷,食材多樣,可以適合各類人群食用,火鍋的口味以鮮湯,麻辣,鮮香為特色,取材簡潔,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水煮魚
2.水煮魚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街小巷,琳琅滿目的各類飲食餐館也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其中水煮魚以獨特的口感及四川風味,在餐飲大軍中也獨立大旗,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贏得了現代快節奏的飲食方式,深受食客的愛戴。
㈤ 川菜當中,你認為哪道菜是最出名最好吃的
川菜當中,你認為哪道菜是最出名最好吃的?
1.毛血旺,毛血旺它以麻辣鮮嫩著稱。湯色紅亮,能刺激食慾,增進食慾。准備一塊鴨血,用清水洗凈,切片;毛肚適量,切成小塊洗凈。准備一根香腸,切成小塊備用;黃豆芽適量,洗凈後放入盆中。准備幾個香菇,去根切片;兩片豆腐皮,切成寬條。准備一把川粉,提前泡好;幾根香菜,切成小塊。准備火鍋底料30克,切成薄片;姜切片,蒜切片,泡椒圈,蒜切片,油溫五成熱時,在鍋里放幾個青椒、干辣椒,倒入姜蒜切片、泡椒,打開辣醬的香味,加入兩勺豆瓣醬,倒入火鍋底料,將醬炒出紅油,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燒開,再煮兩三分鍾,即可得到醬的香味。將豆芽、蘑菇等配菜倒入鍋中,煮至斷。加入適量的鹽、胡椒粉、雞精和糖。配菜入味後,撈出放在盤子底部。將鴨血和香腸倒入鍋中煮2分鍾左右,再放入毛肚,再煮30秒。取鍋放入盤中,加入蒜粉、干辣椒、白芝麻、花椒粉,最後倒入熱油,激發辣味。一道美味又易做的毛血旺就做好了。
㈥ 怎麼做韓國青椒泡的牛肉.味道超級美味的,辣辣的,香香的.吃過的人,會做的,一定要告訴我怎麼做.
我的家鄉在上海,我最愛吃上海的特產———南翔小籠。那滋味,準保你吃了還想吃。
有一次,爸爸特地帶我去品嘗南翔小籠。十分鍾後,一客小籠上桌了,還冒著熱氣呢!它的外皮極薄,一個個玲瓏剔透,微微泛著油光,裡面的餡料若隱若現。看得出餡料中還加入了蔥末,隱隱透出一絲綠意,好看極了,讓人垂涎三尺。聽爸爸說,吃小籠還有幾大「秘笈」呢!傳授完「秘笈「,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夾了一個小籠,蘸了點醋,撅起小嘴,輕輕地在皮上咬了一個小口,開始輕輕地吮吸裡面的湯汁,真是鮮美無比。吸得差不多了,我馬上將小籠包子一口送進嘴裡。慢慢地咀嚼著薄薄的皮和富有韌性的餡,這感覺真是妙極了!一籠吃完,我又狼吞虎咽地吃起了第二籠,肚子彷彿永遠也不會飽似的。再看看周圍的人們,一個個都吃得那麼津津有味。
南翔小籠還有一段悠久的歷史呢!聽爺爺說,南翔小籠饅頭最初叫做南翔大肉饅頭,可以追溯到清代同治十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是南翔大肉饅頭的最初創始人。因味道鮮美,膾炙人口,同行紛紛效仿,使黃明賢生意受到影響,於是他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改良成為「南翔小籠」,流傳於世。
聽了我的介紹,你也一定想親口嘗嘗南翔小籠的滋味了吧!朋友,上海歡迎你,南翔小籠也歡迎你!
我是一位小小美食家,山珍海味是我的首選,特色小吃從不放過,誘人的零食更是不懈追求……漫漫美食路,任重而道遠。在我的不斷艱苦探索與品嘗中,我終於找到了一種百吃不厭、老少皆宜、品位純正、頗具小資情調的美食——匹薩。
這是一種舶來品,名稱諧音於PIZZA。據老媽回憶,登陸上海灘只有十二年,「必勝客」、「巴貝拉」、「哈啰匹薩」都是享受此珍饈的理想之地。我至今記得第一次去「必勝客」吃匹薩的美味感受……
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排隊等候,我終於如願以償地坐進了「必勝客」舒適的沙發椅。一番手忙腳亂地點餐後,美味逼人的匹薩上桌了。這種被老年人視為中國大餅,而年青人趨之若騖的美食果然「艷」驚四座。撲鼻而來的烤香味誘惑了我的嗅覺,精心搭配的顏色沖擊了我的視覺。仔細端詳,它的底部是一個烘烤成金黃色的厚餅,上面鋪著一層厚厚的、散發出誘人香味的乳酪,而切成圈形的青椒、紅椒零星點綴在其中。主料,是小塊的黑色香菇、金黃色的菠蘿、黑胡椒牛肉。笨拙地用刀叉切下一小塊,咬一口,哇,牛肉香酥、青椒爽口、餅皮鬆脆……濃濃的異國風味在我齒間流動,清香舒暢遍布全身。倘若再配上一份酥皮蛤蜊湯,那份愜意的享受,猶如置身於鄉間別墅欣賞田園美景。按照餅的厚薄,它又有鐵盤匹薩、無邊匹薩、芝心匹薩之分。
怎麼樣,來一份匹薩吧,味道好極了!
在中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比如,北京的烤鴨,陽澄湖的大閘蟹,蘇州的豆腐乾……上海城隍廟的五香豆、梨膏糖……要說我最喜歡的食品,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那就是城隍廟的小籠包子。
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帶我到城隍廟去玩。剛進大門,就聞到陣陣香味,我睜大眼睛一看,原來是從一家小籠包子店飄出的,再一看,裡面人滿為患,還排起了長隊,於是,我連忙加入了隊伍。終於輪到我們了,我們點了幾客小籠包子,找了一個空位子坐了下來。不多久,熱氣騰騰的包子上桌了。只見一個個小籠包子像一個個胖娃娃仰著笑臉望著我,它們個個晶瑩剔透,香氣撲鼻。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就往嘴裡塞,只聽見「啊」的一聲,這下可好,湯汁濺了自己一臉一身,嘴也被燙得「哇哇」直叫,爸爸媽媽哈哈大笑。媽媽笑著說:」傻女兒,吃包子是講究方法的。首先,把小籠包子用筷子夾住,放在湯勺里,再把湯勺托起,放在嘴邊,咬一個小洞,然後把湯汁吸掉,最後,把小籠包子連皮帶肉一起吃下去。」媽媽還說:」你還可以蘸著醋一塊兒吃,這樣味道能更鮮美!」我說:」不用了,我喜歡原汁原味。」說完,我又細細地品嘗起來。啊!小籠包子的湯汁鮮美可口,肉肥而不膩,真是人間美味。我吃了一個又一個,不知不覺,一客小籠包子被我」一掃而光」。
城隍廟的小籠包子太好吃了,每當我想起它,就會饞涎欲滴,希望大家有空也去嘗一嘗,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
每天放學回家,經過天鑰橋路從天橋下來,就可以聞到臭豆腐那臭中帶香特有的味道。
這使我回想起曾經看到臭豆腐是先把豆腐泡在一種從植物里提取的特殊液體中,接著把豆腐拿出,炸一炸,就可以吃了。
不知不覺中,臭豆腐的味道越來越濃了,抬頭一看,我已到「吳宇坊臭豆腐」小吃店前,往裡一看,許多臭豆腐整整齊齊地排著隊,這些老豆腐上有一些黑點,有時是一大片。工作人員把豆腐放進油鍋里一炸「嗞-」臭豆腐周圍冒起了許多小泡泡,一兩分鍾後,臭豆腐變得金燦燦的,四角翹起,就像金衣包著白玉。胖乎乎,圓滾滾,像一隻只小金豬。讓我饞涎欲滴,因為我本就對它情有獨鍾,於是,我立即叫奶奶給我買了一份。
我急忙用牙簽戳了一塊往嘴裡塞,還沒品嘗出什麼滋味,就燙得我趕忙吐了出來,我暗暗好笑:急得出了洋相,連沙茶醬都沒蘸就急於品嘗了。我重新蘸好沙茶醬,又對准它吹了又吹,才送進口中。一口咬下去,外面的金衣服脆脆的,上面的小顆粒酥酥的,裡面的白豆腐碎滿了一嘴,那微微帶有一點鹹的鮮鮮的汁水在我舌頭上盡情地流淌。那油而不膩、臭中帶香的味道好極了。
聞聞臭,吃吃香是臭豆腐的特點。我就喜歡它好極了的味道。
兩年前的一個秋天,我和爸爸來到了崑山巴城的美食景點——陽澄湖。
陽澄湖水質澄清,陽光透過水底遠遠望去,真像一塊碧綠的翡翠。據說,陽澄湖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因此盛產七十種淡水產品。其中,素有「蟹王」美稱的陽澄湖清水大閘蟹更是馳名中外。
螃蟹的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人人都愛吃。它的食法很多,有清蒸、腌制、糟醉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清蒸大閘蟹。
當我們點好螃蟹後,他們便把裝蟹的大籠子從水中拉上來。等螃蟹受到驚嚇後,就打開籠子,派一個人跳下去抓蟹,再把抓上來的蟹拿去加工。等待了半小時左右,六隻大閘蟹端上來了。它們香味撲鼻,金爪黃毛,使人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口水。當你扒開蟹的腹部,打開蟹殼時,蟹黃便流了出來。當你咬下一口蟹黃,才發現它是那樣的鮮嫩多汁,所有的食物都沒有它好吃。若你想吃蟹腳時,只要把關節咬掉,嘴巴對准蟹肉,輕輕一吸,蟹肉就「吱溜」地一聲,到了你的嘴裡,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雄蟹的味道還要誘人,它的蟹膏白白的,帶點兒透明,咬上去軟軟的,既有點香又有點甜,使我忍不住再吃一口。如果蘸一點兒醋,那就更好了!
怎麼樣,你是不是也喜歡陽澄湖的大閘蟹?那就去嘗嘗吧,它的味道——好極了!
我的家鄉不在四川,但我最喜歡吃四川的麻辣燙.
麻辣燙吃起來麻麻的,辣辣的,還很爽口.這里不得不提到川菜的特色與風味.川菜都是辣辣香香的,紅紅火火的.怪不得四川的女子都叫"辣妹子"呢!每到冬天,我都會纏著媽媽星期五陪我去吃一碗麻辣燙.這不,我們上星期五又去了.
走進麻辣燙店,一股熱氣伴著香辣味撲鼻而來.麻辣燙店裡坐滿了人,最小的只有6歲,最大的已經是須發皆白的老人了.呵,不僅麻辣燙是紅紅火火的,麻辣燙店的生意也是那樣紅紅火火呀!那擁擠的人群和濃濃的熱香,彷彿混合成了一碗巨大的麻辣燙.我們拿好籃子,隨即開始挑選起自己想吃的菜了.麻辣燙並不是固定一碗必須放什麼,而是根據你的個人喜好自己挑選.面前的架子上放著素菜,如冬瓜,青菜,海帶,蘑菇等.身後的冷櫃里則陳列著各式葷腥:貢丸,鵪鶉蛋,雞肫,包心魚丸……讓人眼花繚亂.
選好菜,便去付錢.麻辣燙在付錢時可以讓廚師幫你加粉條,香菜或雞鴨血塊(也可以什麼也不加).還有,千萬別忘了選擇適合自己的辣味程度!有微辣,中辣,重辣和不辣.麻辣燙嘛,當然得吃辣嘍!所以我還是勸你,如果你不會吃辣,還是壯著膽子試一試吃辣吧,否則說白了,就是你在吃"不辣燙"了
麻辣燙端上來後,最誘人的依然是它那撲鼻的香味.香味直往我鼻子里躥,好像我的鼻子也被吸引住了.香味麻麻熱熱的,差一點把我麻出鼻涕來.我往碗里加入了少許花生醬,它的味道更加鮮香了.夾起一塊豆腐,迅速放入湯勺,放在嘴邊吹幾下,然後送入嘴裡,入口即化.再喝一口湯,一個字:"鮮!"但鮮的同時,也麻痹了你的味覺.有時候喝多了,會被它麻得鼻涕眼淚橫流,但是那湯在唇齒間留香,讓人慾罷不能,迫不及待想在喝一口……每當我走出麻辣燙店時,總是滿面紅光,滿頭大汗,捧著吃的脹鼓鼓的小肚子.
我愛你,鮮美的麻辣燙!
我最喜歡的食品,那就是城隍廟的小籠包子了!
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帶我去城隍廟玩。剛進大門,就聞到了陣陣香味,我順著味兒瞧去,原來是從一家專賣小籠包的小店飄出來的,再仔細一看,店裡坐滿了人,好不熱鬧!店外還排起了長隊呢!我想:這家店的小籠包味道一定不錯。於是,我趕緊拉著爸爸、媽媽加入了隊伍。等了好長一段時間,總算能坐下來,好好品嘗熱氣騰騰的包子了。只見那一個個小籠包子像一個個胖娃娃一樣,仰著笑臉望著我們,它們個個晶瑩剔透,香氣撲鼻。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就往嘴裡塞,只聽見「啊」的一聲,這下可好,湯汁濺了自己一臉一身,嘴也被燙得「哇哇」直叫,爸爸、媽媽見了,哈哈大笑。媽媽笑著說:」傻兒子,吃小籠包是要講究方法的。應該先咬個小洞,慢慢地把裡面的湯汁吮吸掉,再把小籠包連皮帶肉一起吃下去。」媽媽還告訴我,可以蘸著醋一塊兒吃,這樣味道就更鮮美了!按照媽媽所說的,我又夾起一個小籠包,細細地品嘗起來。果然湯汁鮮美可口,肉肥而不膩,真是人間美味啊!吃了一個又一個,不知不覺,一客小籠包被我「一掃而光」。
直到現在,每當我想起城隍廟里的小籠包,就會饞涎欲滴,希望大家有空也去嘗一嘗,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的!
味道好極了
油炸臭豆腐
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時候,一放學就往街上跑,當然,這是在口袋裡有幾個錢的時候。穿過小巷,翻過小橋,就可聞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經營油炸臭豆腐的是個瘦瘦的老人,眉毛鬍子全白了,他總是挑一副擔子,擔子其實是木頭做的箱子,前面一個箱子放著臭豆腐、醬油、辣椒醬和一疊小盤子,還有一個罐頭瓶,裡面插著幾雙筷子。後面一個箱子安放著一隻小煤爐和一口鍋。
老人總是站在街的拐角,專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從沒有聽過他的吆喝聲,但總有許多食客尋著香味而來,在他的小擔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別的臭豆腐沒有什麼兩樣,但一入鍋再一出鍋,就變得金燦燦、香噴噴,塗上一層醬油或辣椒醬(他的辣椒醬是自製的,紅艷艷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黃黃紅紅,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為非常燙),外黃內白,外酥內嫩,香辣刺激,此時已不是在吃而是舌頭打著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總是只炸幾塊,炸好幾塊賣幾塊,所以等的人都是一個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禮。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這擔子前就都變成「辣妹子」了,辣椒醬塗了厚厚的一層還要塗,女人此時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紅,涕淚交加,熱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說:辣得結棍,勿要吃得格許多。說歸說,他也不去阻擋。所以,老人的辣椒醬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時,我父親每月給我五毛錢,至少有一半的錢是貢獻給臭豆腐了。一塊臭豆腐一分錢,吃完一塊,這一天才能安靜下來。有時候沒有計劃好超支了,那麼,我就剋制住自己不往那裡跑,怕自己的眼睛裡會長出鉤子來。不過,那樣的時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擔子前,老人總會洞察一切,好象發現了我的口袋裡沒有半分錢,就會笑眯眯地炸一塊最脆最嫩的送給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個月父親寄錢來的時候,我馬上就去還給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塊臭豆腐給我。
離開那個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樣美味的油炸臭豆腐(雖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過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總是差了一點)。它總是出現在我的夢里,和它一起出現的還有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的白鬍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頭粥
我只吃過一次肉骨頭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一向節儉的舅母突然提出帶我去吃肉骨頭粥。我受寵若驚,一路屁顛屁顛地緊跟在她身後,生怕她又突然改變主意。
沿著青石板路,穿過熙熙攘攘的菜市,拐進一條小巷。遠遠看見一個小鋪子飄出陣陣白霧,還聽到鐵勺敲鍋沿的聲音。舅母領著我走進這間鋪子,鋪子里已經座無虛席。大家都在唏哩嘩啦地喝這叫肉骨頭粥的東西,好象這東西真的很好吃。
老闆娘把我們領進里間的灶旁,滿臉歉意地說:「就在這里吃吧。」老闆娘是一個40來歲的女人,頭發齊耳,一絲不苟地用黑色的發卡別在耳後。我生怕舅母臨陣脫逃,趕緊自做主張說:「可以可以。」結果招來舅母兩個白眼。「好吧,來一碗肉骨頭粥。」老闆娘一手抄起大鐵勺,一手揭開大鍋蓋,頓時一股熱浪席捲著肉粥的香味撲鼻而來。她用大鐵勺在鍋里攪了攪,盛了一大碗粥遞給我。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經煮得不見原形,粥面上還點綴著幾小塊肉骨頭。我小心翼翼地嘗了嘗,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這樣站在大灶旁,端著大碗,呼啦呼啦地喝著有生以來第一次肉骨頭粥。最後還像小狗一樣把那幾塊肉骨頭啃得乾乾凈凈。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錢。
後來,舅母告訴我,煮肉骨頭很麻煩。先要把肉骨頭(連著些肉的骨頭)煮上幾小時,然後再把新米淘好放進去,再煮。不能煮焦,關鍵是要掌握火候,細火慢熬才行。最後放上鹽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頭粥的,費時費力還不經喝。她還警告我,街上的肉骨頭粥不能多吃,因為有的老闆為省錢把客人吃過的骨頭,又重新放進鍋里煮。也不知她說的是真是假。反正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吃過肉骨頭粥,不是因為害怕不衛生,而是口袋裡的錢還不夠分配的呢。
不過,我還是經常到那家肉骨頭粥鋪去,主要是想看看她們怎麼處理吃完的骨頭的。可老闆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圖,總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來吃一碗啊。」然後,我撒腿就逃。
陽春面
陽春面名字挺好聽,很高貴的樣子,其實是江南老百姓最愛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氣掏錢的大眾麵食。《上海的早晨》中資本家徐義德為了逃避公私合營裝窮,叫小伙計送的午飯就是這個陽春面,可見,陽春面是屬於勞苦大眾的專利。至於為什麼取這樣一個陽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義吧,但我敢肯定,取這個名字的人絕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別喜歡吃陽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帶領全家到鎮上的面館去吃陽春面。兩個表弟興高采烈,但我卻很不喜歡。陽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蔥花就沒有別的了,光溜溜的,一點味道都沒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沒有方法把一碗陽春面吃完,我總是旁敲側擊地提醒舅舅還是吃餛飩好,至少還有點肉味。但舅舅堅決不肯,說餛飩太貴,又不經吃,同樣一角錢,陽春面吃得飽飽的,而餛飩卻只能塞牙縫。舅舅的牙縫好大。不喜歡吃,但每個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整整六天他們都在等著這一天。鎮上那家面館都認識舅舅,每次一來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陽春面來,然後,舅舅一家就開始埋頭苦幹,並製造出幸福的聲響來。每當此時,我就望著面前的陽春面愁眉苦臉。
陸文夫在《美食家》里專門提到過陽春面,說第一鍋的陽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趕早去吃頭湯。我想,舅舅們吃得絕對不是這種陽春面。但不管怎麼說,我對陽春面是沒有興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餅
光餅是福州的小吃。據說是記念戚繼光而來的,總之和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關系。
小的時候總喜歡站在高高的桶爐前面,看師傅做光餅。做光餅的師傅到處都有,一個案板,一個爐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餅師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鹼水和鹽水的面團摔得啪啪作響,然後分成一個一個劑子,用手左右一拍,一個小圓餅就出來了,再用一根竹簽往中間戳一個小洞,就勢往桶爐內壁一貼,等著吧,不一會,爐內就飄出香味來。估計差不多了,光餅師傅就用小鐵鏟利索地一鏟,焦黃的光餅就跳出來了。
這光餅硬梆梆、黃通通的,咬得很費勁,沒有一口好牙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對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後總是吃了一塊還想帶走第二塊。光餅耐嚼還耐儲藏,放它十天半月沒有問題,堅韌不拔,很有民族氣概,可能這就是它和戚繼光的關系吧。光餅很便宜,一分錢一塊,那時經常光顧光餅爐,買上一兩塊,一路嚼著上學校。
冬天光餅師傅比較幸福,守著爐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陣還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爐子上嗤嗤作響。我就不敢買了,因為那光餅里必定也有光餅師傅勤勞的汗水。
前段時間,在福建「老鄉」處提到光餅,他們都說那玩意好吃而且對牙齒有利,經常嚼嚼絕對比「白箭」「綠箭」效果好。但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了,都好多年沒有吃過了。但願,這光餅爐子還能在福州的某個街角看到。
芋頭果
芋頭果是福州的早點之一,也稱三角糕。據說是把檳榔芋煮熟後剝皮碾成糊狀,再摻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後,切成一塊一塊三角形狀,放到油鍋里去炸,直炸得兩面焦黃,出鍋。吃的時候,用一張紙包著芋頭果的下端(因為很油),以一個角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內嫩(內色灰白),還有一股芋頭的清香,嗯,味道好極了。
炸芋頭果的攤子也是到處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頭巷尾支起的一個個攤子,煙霧繚繞,香氣四溢,買芋頭果的人端著碗或提著小竹籃,等著芋頭果出鍋。往往炸出一鍋就買出一鍋。但也有買不完剩下的,擱一兩個時辰也不要緊,吃起來還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條,登陸不久就成了嚼不爛的老油條。所以,賣芋頭果的攤主都很自得,有時候上午九十點鍾了,還不見他們收攤子,慢悠悠地守著還沒有賣掉的幾塊芋頭果。他們知道總有肚子容易餓的人自會尋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鍋邊糊外加一隻芋頭果就解決了早飯問題,既好吃也實在,吃完後,打一個飽咯去上班,這革命干勁足得沒法說。
鍋邊糊
一次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們侃吃,我說要論吃,還是福州的鍋邊糊好吃。他們齊聲問:什麼叫鍋邊糊?這幫平日里吃遍天下無敵手的傢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東西。我得意洋洋地開始向他們介紹福州小吃——鍋邊糊。
鍋邊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許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不出產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沒有一種叫「蝦油」的調味品,而鍋邊糊沒有加蝦油就不成為鍋邊糊了。
鍋邊糊的製做很復雜,要先把大米淘凈浸泡幾小時,然後磨成糊狀待用。支一口大鍋,煮上一鍋湯,湯里放上蝦米、蟶干、香菇、蔥、蒜、芹菜,最後放進必不可少的蝦油若干勺,這濃湯就做成了。這還沒有完,萬里長征第一步。將湯倒出另裝,下清水若干燒到七成熱時,鍋邊抹勻花生油,然後舀一碗米糊繞鍋澆一圈,蓋上鍋蓋。三分鍾後見鍋邊米漿起卷時,用鍋鏟鏟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復上述行為。當最後也就是第四次澆完時,放入一份濃湯料,並視情再加入蝦油等輔助調料。煮熟後盛放在另一口鍋中,用微火保持溫度,待售。
總之這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沒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鍋邊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買。福州的大街小巷飯店小攤都有買,而且很便宜。鍋邊糊味道特別,海鮮味濃,每片米糊都打著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蔥,非常爽口,再配上黃黃的蝦米、蟶干,黑黑的香菇,綠綠的蔥蒜,色澤鮮明,令人食慾大開。
聽到這里,同事們的喉嚨都動了一下。然後商量,什麼時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嘗嘗這鍋邊糊。我補充說,在福建,鍋邊糊都是作為早點和茶餘飯後的點心的,並不把它當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飽的緣故吧。想想本地品種單一而又甜得發膩的小吃,大家都說: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餛飩
我想,大概沒有什麼小吃有餛飩那麼普及和名稱多樣了。餛飩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雲南廣西一帶叫雲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餛飩。
內容差不多,形式卻有些差別。福建的餛飩注重鮮,加蝦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時候總是被喜歡吃餛飩的母親支出去買餛飩,買來買去,也就買出經驗來了。知道街頭的那家餛飩味太濃,吃完後就要趕緊灌開水;而街尾的那家餛飩味道尚好,就是只見皮不見肉;最好的是穿過幾條街的那家「野」店,說它野,是因為時開時不開的,好像全憑主人興趣。這家的餛飩量足味最地道,每隻餛飩雪白剔透,中間一點紅紅的肉餡若隱若現,再配上幾粒蔥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蓮。福建的餛飩一般都很節儉,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點再往餛飩皮上一翻,一隻餛飩就完成了,往往一盤肉泥可以對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餛飩。吃餛飩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們可以不計較得失,慢悠悠地翹起蘭花指,用小調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餛飩往櫻桃小口裡送。所以,較之其他小吃,福建餛飩更顯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餛飩則個性鮮明,陽剛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沒有湯,第二大特色是辣得過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調研,特地拜訪「抄手」,誰知端上來的是幾只乾巴巴的結結實實的餃子狀餛飩,上面還澆了一層紅彤彤的辣椒油。仗著本人吃辣還有一些功底,掙扎著把這碗「抄手」給吞了。結果,除了辣,我已經不記得它還有沒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帶,餛飩是最常見的小吃,這里的餛飩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大餛飩里餡比較多,有鮮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餃子那樣皮厚餡足,江南人總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樣乾脆利落地做出餃子風格,他們總要保持餛飩的傳統,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變。江南大餛飩是放大了的小餛飩,樣子象修女的帽子,湯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飽的感覺。
正宗的江南小餛飩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講究,貼著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紋,真正是薄如蟬翳。肉要精瘦的,處理得細膩無渣,燒好後的餛飩,皮子晶瑩舒展,「白里透紅,與眾不同」,象一隻只美麗的白蝴蝶 。這時候的注意力就不會在吃上了。不過,這樣的小餛飩現在已經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經缺少了這份精緻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滿街都是的大眾小餛飩,簡單一裹,完事,連皮也不擀了,買現成的。
在北方讀書的時候,思念餛飩(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齒。北方同學很不以為然,說,那有什麼好吃的?清湯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餃子實在。
是的,要想實在,吃北方餃子;要想苗條,吃江南餛飩。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來不吃羊肉,但對羊肉串卻來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從北京圖書館查資料出來,拐到白石橋附近,那裡有一片飯店餐館和小吃攤點。先買了仿膳食品窩窩頭,吃得直冒酸水,發了一通諸如慈禧太後的胃口怎麼這么好對付之類的牢騷後,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攤子前。並沒有想要吃,的的確確是被那種香里帶膻的味道吸引過來的。
同學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乾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買了三串,然後視死如歸地說:「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著就加快了頻率。我盯著他上下翻飛的大嘴,直問:「哎,別顧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氣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滿意地說:「不吃真傻。」趕緊掏錢,一手抓一把,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膩,焦香十足,還有一種特有的,說不出來的怪怪的味道(後來才聽新疆的同學說,那是孜然的味道)。我們就這樣邊走邊吃,吃完了,就地再買,反正羊肉串攤子到處都有。直吃得飽咯里都帶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們非得變成草原牧民了。
本來以為羊肉串就是這樣好吃了,誰知新疆的同學說:那算什麼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們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麼羨慕新疆人,真正覺得新疆是個好地方。
咱也沒有機會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當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後,也見過羊肉串,但不僅外貌小里小氣,味道也完全變了樣,如果說北京的羊肉串是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麼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現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以後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但總是心有不甘,有事沒事總鼓動頭兒:「咱們也到烏魯木齊去開個讀者作者聯誼會?」牌,那麼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偽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發現了久違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樣。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顧斯文地大嚼起來。以後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設法地溜到新街口去過過癮。
㈦ 川菜里有哪些讓你一見鍾情的特色菜哪些最好吃
川菜里有哪些讓你一見鍾情的特色菜?哪些最好吃?
1.川菜特色菜有香辣雞丁,先切少許姜蔥片放入,再加入少許花椒粒,撒少許鹽,胡椒粉,淋少許料酒去腥味,滴幾滴滴 黑醬油上色,攪拌均勻,腌制20分鍾,讓香味充分滲透到雞塊中。想要炸出風味極佳的麻辣雞,辣椒的選擇很重要。我用了三種不同的辣椒。放一小把青椒,一小把花椒,七星辣椒和一把子彈辣椒。雞塊腌好後,挑出蔥、姜、花椒。加入適量澱粉,攪拌均勻。把雞塊裹上一層,直到它們乾燥無水,然後開始油炸。鍋內留少許底油,加入薑片和蒜片一起翻炒出香味,倒入准備好的辣椒、胡椒粉和紫巴辣椒,轉小火慢炒至酥脆倒入少許白葡萄酒,讓開胃的香氣和辣味融入雞塊。用鹽、胡椒粉、雞精調味,炒香,撒上細辣椒面,最後撒上熟白芝麻和蔥花,即可上桌。
㈧ 青椒牛肉絲的介紹
青椒牛肉絲是一道傳統的漢族名菜,屬於川菜系或湘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