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推荐 » 如何煎中药好吃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如何煎中药好吃

发布时间: 2022-06-09 10:07:19

1. 怎样正确煎中药

1、冷水浸泡: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细胞壁膨胀,药物的有效成份容易渗透到水分中。然后再煎煮,这样随着水温的逐渐增高,有效成份便容易被煎出。浸泡时间,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可浸泡20分钟左右;以根、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可浸泡30分钟至60分钟。
2、煎药用水量:加水过多则药汁浓度过低、药液太多,影响疗效;加水过少,不仅药物有效成份不易煎出,还容易煎焦。一般中药煎煮用水量以浸过药物3~4厘米为宜。但还要视药量大小、药物的性能、吸水量以及病情需要煎药时间的长短来适当增减。
3、煎煮火候:前人将火候分为武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两种。要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与治疗需要,采用武火急煎和文火缓煎两种方法。一般来说,治疗伤风感昌的解表药以及清热药、芳香药,因煎煮时间短,宜用武火急煎,而味厚的滋补药,因煎煮时间长,宜用文火缓煎。武火使水份蒸发快,并且又易使药汁外溢,故目前往往采用先武后文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武火急煎,沸后改用文火缓煎。
4、煎药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情况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可分三种煎药时间:①轻辛发散药:此类药物大多为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扬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煎药时间要短,因此头煎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二煮沸后5分钟左右。②滋补调理药: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煎药的时间最长,头煎从沸后再煮30~60分钟,二煎沸后20~30分钟。③一般药物:头煎从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沸后10~15分钟。滤取药汁要趁药液未冷时过滤最佳,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清澄。
中药汤剂不宜过夜服用。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吃,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医疗卫生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好的。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2. 中药要怎样煎才正确

俗话说:“十分药力五分煎,不会煎煮白花钱。”

中药的疗效与剂型有关,煎煮方法不当就会影响汤剂的疗效。因此为了保证实际用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就必须采取正确的煎煮方法。

3. 中药真苦,怎样才能把熬好的中药变得好吃点

苦口良药嘛!如果你想试图加点糖或者是别的什么来改变它的口味,同时药效也会降低甚至会没有药效,所以还是忍忍吧,鼻子一拧,一口气给它喝光

4.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正确的作法,还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混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着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芬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它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1. 将药材先用清水冲洗,去除灰尘杂质。清洗后,加水盖过药材约一、两公分后,以大火煮开,药汤滚了后,再用大火煮个两、三分钟(目的在杀菌),接着转小火熬二十~三十分钟,取出药汤倒在碗里,这是第一批药汤。


    5. 怎样煎中药

    煎药是一个功夫活,煎煮质量可以直接影响中药药效的发挥,在此简单的总结几点:
    1
    最好用陶罐,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
    2
    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3
    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为好,二遍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异。药有先下后下之分,一般质地重毒性大的先放,质地轻的后放,还有细小的粉末状药物药包煎等等。
    4
    汤药的“头煎”和“二煎”是什么意思呢?
    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关键,所以人们都认为中药还是煎两遍好,头一遍就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这样可以使药物之间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彻底,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但是有些药,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
    最后补充一下,药凉了是可以用微波炉加热的,不影响药性,你说的再煎的时候肯定要保留药材的,呵呵,多加努力吧,祝你成功

    6. 如何煎中药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器皿等,切忌铁、铝等易腐蚀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浆前需要浸泡黄豆一样,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要20分钟。
    3.用水 煎药用自来水即可,水量要浸过药材表面1—3厘米。药材过多或易吸水的可适当增加。
    4.火候 煎煮时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药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锅盖 通常,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则须盖着盖子熬。
    6.操作 煎药时要注意搅拌药料,让药液充分煎透。每剂中药一般煎两次,第二次时间可略短。有些药物需要区别对待,如先煎、后下、冲服等,中药师都会在抓药时讲明。
    7.时间 熬药时间长短直接影响药效。中药煎煮时间从药液煮沸之后开始计时,一般治疗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药熬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其余的中药煎煮20—25分钟即可。
    8.再热 为节约时间,很多人会一次煎制出几天的药量,药液再加热时一般不需要煮沸,只要达到饮用温水的温度即可。通常采用文火,药液刚有沸腾即可,放凉些饮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加热中药一般不建议用微波炉。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用微波炉加热中药时,产热的过程可能使药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坏,失去一部分效能。医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汤剂,最好将其放到器皿里,再倒入热水加热。
    9.存放 保存时要放到密闭容器里,置于阴凉处或冰箱冷藏室,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后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

    7. 如何煎中药

    按医嘱吧,一般3碗水煎成一碗水,先煎的要提前10分钟煎好再加不用先煎的中药,后下的要在中药熬好前5~10分钟加下去,一般煎半个多小时就可以了

    8. 怎样煎中药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也可选用搪瓷锅(不能够漏底)或玻璃煎器,不能使用铁锅、铜锅。

    二、煎药的加水量
    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如果按上述方法加水方法煮好后药液过多,可以减少加水量,但是还是应该以浸没为度。
    如果煎出来的药液较多,也可以在煎煮完成,把药液倒出来后,再把药液单独在火上煎熬收干水分至合适的药液量。此法在煎煮补益、调理为主的中药时可以实施,在煎煮以止咳、解表、化痰的中药时不推荐。

    三、咳嗽中药的服药量
    一般正规服药,成人每次吃饭小碗大半碗,约150毫升。儿童视体格大小,学龄前每次吃饭小碗小半碗,约80毫升,学龄儿童每次吃饭小碗半碗,约120毫升。
    临时作为止咳作用的中药一般喝20毫升即可,咳剧即服。
    作为解表退热的中药应该热服,每次约50毫升,频频啜服。

    四、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0.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小时。夏天相对浸泡时间应该相对缩短,冬天相对浸泡时间可以相对延长。

    2、煎煮次数
    煎药的次数以两次为宜。一般头煎药汁较浓,二煎药汁相对较淡,建议头汁、二汁药液放在一起混匀,再平均分成两顿口服。

    3、煎药的温度
    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有“文火”或“武火”之别。武火一般煮开后再开取“中大火”煎煮15至20分钟,文火一般煮开后再开取“中小火”煎煮30至60分钟。煎取治疗感冒、咳嗽、化痰等为主的药物时候应该用武火,煎取补益调理为主的药物时应该用文火。

    4、服药时间
    一般药物每日两次,每次小碗大半碗,饭后半小时为宜,早、晚各一次。
    治疗脾胃疾病的可以咨询医生意见放在饭前半小时,治疗失眠的可以再睡前半小时服用。
    治疗咳嗽的,可以每日再增加6次,每次30-50毫升。
    如果特殊需要在两餐间服用的,建议服用前吃些食物如饼干,以免伤胃。如果有伤胃表现,可以服用达喜调整,患者请医生修改处方。

    5、感冒药物的煎煮、服用的特殊方法
    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的中药,因为某些有效成分是挥发性物质,建议随煎随服,一日两次按正规药物剂量、时间服用,平时可以每间隔2-3小时少量服用30-50毫升,每天再增加4-6次。或者在咳嗽剧烈时参照止咳药水的喝法增加服用一次,以临时止咳。
    请珍藏

    9. 怎样煎中药才能发挥药效

    一、中药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中药煎煮宜选用那些器皿?

    煎药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不锈钢亦可,但忌用铝、铁器、铜器,防止这些金属物品与药物产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

    三、中药的煎煮程序如何?

    ①浸泡 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冷水至高出药平面寸许,浸泡0.5-1小时。冬天若用20-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特别在夏季,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煎前浸泡

    如果方中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使水高出药平面约1-2厘米。

    ②加热火候 一般在药物煮沸前用武火(急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慢火)。但一些治疗外感疾病的中药也可在煮沸后不改文火,继续用武火煎煮5分钟左右即可。

    ③煎煮时间 应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有效成分溶出的难易和用药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头煎以沸腾开始计算时间需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头煎煮10~15分钟,二煎煮10分钟。滋补头煎煮30~40分钟,二煎煮25~30分钟,有先煎药需先煎10~30分钟,后下药应在最后5~10分钟入锅。

    ④二煎(复煎)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入冷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四、关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等的说明

    (1) 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3)包煎
    ①花粉类药物,如粉花粉、蒲黄;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药物细粉,如青黛等等均应包煎。
    ②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5)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7)另煎后兑入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8)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9)合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五、一副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10. 教你怎样煎中药

    药事小学问大,比如煎煮中药要不要盖盖子?问题看似简单却讲究多多:挥发类药物必须密闭煎、易膨胀类药物则得敞着熬。专家说:煎药技巧掌握越多越好,因为中药汤剂煎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别看这问题似乎‘小儿科’,还真的有学问,有些中药成分含有一定的挥发成分,如薄荷、苏叶、藿香、配兰这些通窍治感冒药物,在煎煮过程中容易发散到空气中,所以必须盖着盖子熬,否则药效会不知不觉跑掉不少,而像西洋参等贵重药材也同样具有挥发成分,需要在密闭容器里煎煮。
    相反,中草药如夏枯草、金钱草、丝瓜络,由于材料比较轻,占的体积又很大,加上有的家庭煎煮器材容积比较小,这时候如果盖住盖子煮,药液很容易往外溢出,所以建议开盖煎煮,但要不时搅拌。
    沸水煎煮不如凉水浸泡
    标准熬药方法是:煎煮前可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材变软,膨胀。煎煮时随着水温增高,组织内高浓度的溶液就会向组织外扩散,药材进一步膨胀,保证了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
    煎煮中药忌用金属器皿
    按照传统来说砂锅以及瓦罐确实是非常好的煎煮器皿,搪瓷罐和不锈钢锅其实也都可以,但煎药忌用铁锅等金属器皿。这是因为现在很多植物药材是含酸性或碱性的,中性的很少,而这些植物性药物按成分分又含有鞣质、有机酸等,会和铁锅里的铁离子产生化学反应,可能产生副作用。如诃子、苏木,都会和铁锅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鞣酸铁,这时药液可能转变为黄绿色或墨绿色,有一股涩味和腥味,不少患者喝下感觉到浓烈的呕吐感。其他一些中药还含有黄酮类,这些在遇到铁离子时都可以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材成分改变,影响中药的煎煮和吸收,使得疗效降低。所以铁锅不宜煎药。
    不宜用自来水煎药
    这是因为自来水中一般会含有余氯,尤其是水质较差的地区,余氯含量更高。氯是强氧化剂,可与多个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只有当自来水煮沸成为开水,余氯才能挥发掉,这就避免了余氯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破坏;而在煮开水的过程中,自来水中钙、镁的重碳酸盐分解沉淀,减少了它们与药材中有效成分结合沉淀的机会,提高了药汁的治疗效果。专家建议煎煮中药还是应该用已经沸腾过然后冷却下来的凉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