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能出奇制胜
创业者的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创业成败。尤其是在目前产品日益同质化,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创业者不但要能够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
奥普浴霸现在是国内浴室取暖产品的第一品牌。其创始人、杭州奥普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杰,在1993年将浴霸产品引入中国的时候,国人尚没有在浴室吊顶的概念。方杰想了一个办法,将浴霸定位为时尚产品,并且专门针对那些二十来岁的漂亮姑娘进行营销。方杰的说辞是:我是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派。在国外作为一个白领能不能在家洗个澡,是一个时髦的生活方式,是你家里面生活状态的一个标志。海派小姑娘的标志就是崇洋媚外,瞧不起自己人,如果有任何东西能够将她们同周围土里土气的自己人区分开来,她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方杰就巧妙地利用了上海人的这种海派心理,将奥普浴霸在上海滩一炮打响。
现在很多人都很佩服冯仑,觉得这个人能做能侃,很了不起。冯仑不是有了钱才有本事,他是因为有了本事才有了钱。1991年,冯仑和王功权南下海南创业的时候,兜里总共才有3万块钱。3万块钱要做房地产,即使在海南也是天方夜谭。但是冯仑想了一个办法。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有钱。他就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
,先给对方讲一通自己的经历。冯仑的经历很耀眼,对方不敢轻视;再跟对方讲一通眼前商机,自己手头有一单好生意,包赚不赔,说得对方怦然心动;然后提出:不如这样,这单生意咱们一起做,我出1300万元,你出500万元,你看如何?这样好的生意,对方又是这样一个人,有这样的经历,有什么不放心?好吧!于是该老板慷慨地甩出了500万元。冯仑就拿着这500万元,让王功权到银行做现金抵押,又贷出了1300万元。他们就用这1800万元,买了8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赚了300万元,这就是冯仑和王功权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冯仑的说法: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时候,你就真的有钱了。冯仑初到海南,尽管没钱,也一定要将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收拾得整整齐齐,言谈举止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是很有实力的样子。
《福布斯》中国富豪陈金义当年也有过这么一番经历。陈金义在没有发迹前,有机会做一个蜂蜜加工厂
。建一个蜂蜜加工厂需要30万元,但当时陈金义手头仅有3万元。他将这3万元存入银行,随后又利用这3万元做抵押,从银行贷出6万元,又用6万元做抵押,贷出12万元,如此一直到贷出办工厂所需的30万元。蜂蜜加工厂办起来后,陈金义的事业也逐渐走上正道。现在这成为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有人说他们这是空手套白狼,其实不然,最多他们是利用了银行制度上的缺陷。有能力利用现存制度的缺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市抄济的假设基础,就是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想将自己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结果是人们在利己的同时达到了利人的目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效益都达到最大化。说到钻空子,商人的天性就在于找空子、钻空子。有人钻空子不奇怪,如果眼见着空子在那里没有人去钻,那才是奇怪的事情。谈到空手套白狼,哪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需要经过一个空手套白狼的阶段呢?空手而能套到狼,不是智慧又是什么呢!
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写过一篇文章《何处寻找大智慧》,对创业者来说,无所谓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赚到钱就是好智慧。
京城白领没有几个没有吃过丽华快餐的,京城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见漆着丽华快餐标志的自行车送餐队。丽华快餐由一个叫蒋建平的人创立,起家地是江苏常州,开始不过是常州丽华新村里的一个小作坊,在蒋建平的精心打理下,很快发展为常州第一快餐公司。几年前,当蒋建平决定进军北京时,北京快餐业市场已近饱和。蒋建平剑走偏锋,从承包中科院电子所的食堂做起,做职工餐兼做快餐,这样投入少而见效快;由此推而广之,好像星火燎原,迅速将丽华快餐打入了北京市。假如蒋建平当初进入北京依循常规,租门面招员工拉开架式从头做起,恐怕丽华快餐不会有今天。
谈到商业谋略,梁伯强是最令人敬佩的一个。梁伯强想做指甲钳
,在国内却找不到过硬的技术,找来找去,他发现韩国人在这方面行,技术好。可是韩国人一向抠门,对自己的技术看得很严。公开向韩国人讨要技术肯定不行,出钱买人家也未必肯卖。为了从韩国人那里偷师学艺,梁伯强想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第一步,他先想办法成为韩国人的代理商,为其在中国内地批发销售指甲钳。这样既建立了自己的指甲钳销售网络,又取得了韩国人的信任。第二步,在取得韩国人的信任后,梁伯强便开始找借口,说韩国人的货这不行那不行,质量不过关,产品老崩口,天天找韩国人的麻烦,把自高自大的韩国人气得不行。最后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质量过关,韩国人竟在一怒之下,将产品生产材料和工艺流程都告诉了他。梁伯强一听大喜过望,立刻自己开打,非常小器·圣雅伦于是呼啸出山,一亮相就获得满堂彩。
梁伯强偷艺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华人第一首富李嘉诚。李嘉诚当年未发迹时,为了获得塑料花的生产工艺,也曾到意大利演了这么一出。看来,
财富强人有时在财富智慧上也是惊人的相似。
谋略或者说智慧,时时贯穿于创业者的每一个创业行动中。王传福做比亚迪,别人都是用整套的机器代替人力,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的人力代替机器,只在不得不用机器的少数几个环节才使用少量的机器。原因在于,王传福知道,作为一个劳动力供应的大国,中国工人的人力成本远低于购买成套机器设备的成本。使用人力代替机器,虽然使比亚迪的工厂变得不那么好看,显得不那么现代化,但却把比亚迪的生产成本一下子降了下来,低于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人40%。凭借价格优势,比亚迪在世界市场横扫千军,将日本人打得稀里哗啦。王传福也在短短数年之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进入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榜,2002年排名第41位。
谋略,说白了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韦尔奇和通用的6个西格玛席卷中国企业界,中国企业界人人奉韦尔奇为神灵,奉6个西格玛为圭臬时,一位创业家说了话。他说:在我的企业里,在我目前这种状况下,我只需要3个西格玛、4个西格玛就足够用了,如果一定要我在我的企业里推行6个西格玛,那么我的企业必死无疑。现在,这家伙的企业做得很不错。
对于创业者来说,智慧是不分等级的,它没有好坏、高明不高明的区别,只有好用不好用、适用不适用的问题。当年谢圣明带着红桃K一帮人,在农村的猪圈、厕所上大刷广告时,遭到了多少人的嘲笑。但是,如今在猪圈上刷广告的谢圣明已经成为了亿万富翁,而当年那些讪笑他的人呢,当年怎样贫穷,如今依然怎样贫穷。我们归结创业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制胜。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B. 冯仑是谁很有钱吗
冯仑:
现任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是万通集团董事及执行董事、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通国际集团高级董事。1990年代初,冯仑走入远离体制的江湖,下海经商,以海南作为起点,把万通从个体户变成今天中国最具价值的地产公司。
冯仑的第一桶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冯仑在北京的工作丢了,他在海南苦苦寻找机会,觅得一楼盘欲售,要价1800万元,冯仑只有3万元,他找到海南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总,面不改色、胸有成竹地说出了下边的话:我有一个项目,1800万,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干不干?对方说,干。冯仑立即拿着对方给的500万,到银行交了首期,抵押给银行,从银行贷了1300万元,把楼盘买下来,转手卖出,获利300万,这成为他第一桶金。300万,不是小数,在那个时代,这几乎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故事,金融学叫做杠杆收购,但连这个杠杆都是借来的。
的确,冯仑拿钱的本事很不一般,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那一句话:“做生意,从别人那里拿钱,无异于夺人贞操。”“就那么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会说,3分钟就能将这句说出来。”“尽管时间少任务重,但决不能照直说:‘我就缺钱,你给我投钱。’这就像谈恋爱,不能照直说:‘我就缺个老婆,你干不干?’还得先要谈风花雪月,谈理想,谈未来,而最后实际就缺一个老婆。”
万通地产冯仑增持自家股票后不久,他的老婆也用另一种方式表示对万通地产的支持,那就是自掏腰包购买公司造的房子。公司公告称,冯仑的妻子王淑琪购买了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万置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城国际四期公寓一套,该公寓面积375.03平方米,价款1922.1714万元,另外还购买了20万元的车位一个,截至2008年8月5日,王淑琪已付清了上述款项。
C. 冯仑表示现在白手起家更容易,他有哪些创业心得
万通集团的创始人冯仑,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示,现在人创业、白手起家比以前要容易很多。以前可能靠关系和人脉,现在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开始创业。作为一个成功人士,冯仑曾经多次透露过自己的创业感受,一定要做到熬、扛、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万通走到现在也不容易,随随便便一句话,可能就是几年或者几十年工作和奋斗的总结。不可否认,现在创业确实容易,各种新兴职业有网络就行。不过创业也很难,成本低了成功的人就少了。
白手起家难度低,可不代表谁都能白手起家。现在这个社会压力大,成年人背负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这些都是生活开销。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就等于全家人断了收入来源。这份压力,让很多想创业的人不敢去创业。
冯仑创业成功了,他说话很有底气。可正如他所说,创业需要做到熬、扛、顶。普通人或许能够做到,可是这也意味着家人要跟自己一起去熬、扛、顶,这是很多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
D. 冯仑的社会评价
冯仑的公众形象有点紊乱。在冯仑满是线装书的办公室里,冯仑一会儿发出房地产革命的号召,一会儿又大谈新经济如何带来新思想。除丰富多彩的言语外,冯仑还忙着发起“新住宅运动”,构筑“中城房网”。在老部下潘石屹的眼里,冯仑就像个导演,一点没有地产商必备的脚踏实地的气质,在网民们的嘴里,“冯主席是个思想家”,冯仑自己坦承:我是个职业董事长,信奉老庄,不善理财,说话写字比较专业,万通需要我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人。以冯仑的个性及其在万通的作用而论,把冯仑比作房地产思想家倒也恰如其分。当我们捧读“冯仑语录”、“元旦社论”等冯仑着作时,跃然纸上的口号宏论,使房地产思想家冯仑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清晰起来。
他是一位学者:中央党校法学硕士、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
他是一位国家干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海南省改革发展研究所创始人。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自1991年开始,冯仑领导了万通的企业创建及发展工作。1993年,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已更名为“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曾参与创建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
他是一位大师级的领袖:万通控股董事长,企业界称他为“商界思想家”,地产界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他在国内首倡房地产的“美国模式”(即由全能开发商转化为以投资能力见长的专业的地产投资公司),积极推动行业进步。
作为中国房地产的风云人物,在业界一直享有“地产思想家”的美誉。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冯仑先生首倡由“香港模式”变为“美国模式”。
冯仑擅长领域为企业战略、综合管理、策划咨询、公司战略、公司治理。
20岁的时候,冯仑成为中共的一员,接受过正统教育的冯仑,自然深谙正统意识形态及其语言方式。日后他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决策习惯,虽无刻意模仿的嫌疑,但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露出那个时代的痕迹来。
E. 一个人要如何好好吃饭
今天休班,做了很多好吃的,好像是要弥补出差五天没在家给小孩做饭的亏欠,她中午在学屋吃“小饭桌”,只一早一晚在家里吃饭。我蒸了米饭,煮了老玉米,乱炖白菜豆腐海带,煎豆腐丸子,还炸了小河虾,凉拌了一个萝卜丝。我几乎过午不食,相当于给小孩一个人准备了四菜一汤,把早上的一小碟榨菜也算上的话。吃过晚饭,又包了大概五六十个馄饨放在冰箱里冷冻,以备我下次出差时,她可以自己煮了当早餐。我跟她说“我不在家也要好好吃饭,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忘了“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这句话的出处,象是长辈的叮嘱,又象是生活里善意的忠告,“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我以为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目光炯炯聊职场,内心温暖谈人生 【丁是丁】ID:dsd555555
F. 野蛮生长的写书情结
冯仑与“万通六君子”的成长史可说是中国十几年来民营企业与企业家的典型之一
在位于万通集团的办公室兼书房里,冯仑轻描淡写地谈着当年的传奇经历,没有太多的遮遮掩掩。
当然,在交谈的过程中,你也会偶尔感觉他性格中的复杂:温厚中夹杂了尖刻,睿智中透露出诚实,风趣中略带着狡猾,成熟里显现了天真……在时代与岁月的激荡与冲刺中,每个人都是矛盾与复杂的。冯仑身上凸显着他那个时代创业者们的特点与共性。
他曾经是一位在国家机关搞研究,写文章的“体制文人”,而后成为下海商人,经历了饥饿、流浪、折腾、成功……他所创办的万通集团走到今天已经16年,冯仑把自己16年的创业史,写成了一本名叫《野蛮生长》的书。他说:“这是一本反映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心灵史的作品。”
冯仑下海的16年,也正是中国企业家群体迅速更替与分化的年代。十多年间,群雄并起,聚散离合。王石,牛根生,黄宏生,李东生,顾雏军等人分别代表了那一代企业家不同的脸谱与命运。
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这几位号称“万通六君子”的人生际遇与命运,也在这十几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从贫穷到富有、从呼啸聚义,到各为诸侯,最终都成为了商业江湖中的风云人物。
个人命运,不过是大时代的微小缩影。 冯大哥、京城大侠、地产大亨、枭雄、小诸葛、地产理论家、学者、博士……叠加在冯仑身上的这些雅号让人有些眼花缭乱。
曾经有人问冯仑:“如果你要是写作自己的回忆录,你第一句话会怎么说?”
“这个人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个哺乳类动物,是个被人搅乱成似是而非的哺乳类动物。”这是他的回答。
冯仑说在很多写他的文章中,没有一个像他的,但是他也写不出自己。所谓人在江湖,真的假的有时也难以辨别。
他属于五十年代人,父亲是一个企业工会的领导,从小教会了他写文章和画画。上初中的时候,冯仑就开始看《大逻辑》、《小逻辑》之类的书,家庭背景又让他在文革期间,能凭一纸介绍信在资料馆翻阅了大量“供批判用”的禁书,诸如《尼赫鲁传》、《基辛格传》、《光荣与梦想》……
然后,真正影响到冯仑人生的,却是他在中央党校读研究生时的导师——马鸿模,这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大家出身,性格强悍,闹过学运,组织过武工队,出生入死,最终官拜解放军正师职,分配到中央党校。冯仑当时是中央党校最年轻的学员,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党校。当时马鸿模留着光头,身着黑衣,抽着根很粗的雪茄。后来冯仑拜马鸿模为干爹。
干爹成了冯仑的精神教父,在他的身上,很多地方都折射出马老爷子的影子——一种既有知识分子的逻辑与理性,又混杂着土匪气质的复杂人格。“我老了会很像他(干爹),我根本不会退休,就是要折腾。”冯仑说。在他的钱夹里,放着两个故去男人的照片。一个是阿拉法特,另一个是他的干爹。
在中央党校,冯仑读了很多书,比如马列原着,不仅读德文版,也读英文版,不同的版本对照着读,连标点和注释都互相比对。
“我们以前受了很多正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封闭的教育方式。在毛主席去世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哭得很厉害,伤心欲绝;后来我到中央党校的港台阅览室看到了一本画册,有一张蒋介石死时的图片,上面台湾民众也哭得很厉害。蒋介石不是被咱们宣传成坏人吗,坏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哭呢。于是,我便发觉所谓的是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是非。”
他说自己的阅读习惯,是不单方面地相信一种资料来源,在读历史书的时候,他也经常同时拿几个版本来读。相比那些所谓“正史”,他更倾向于读“野史”。他甚至认为:“历史永远没有真相。”
事实上,不仅大历史如此,个人历史也不例外。“当时我们万通公司创业的六个人,虽然共同经历了十五年,但对细节的回忆,大家又都不太一样。我今天讲的故事,只是为了给今天的人看。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写来都是给当代人看的。” 1991年6月,王功权与冯仑、刘军等人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公司(万通前身)。成立之初,王功权是法人代表、总经理,冯仑和刘军是副董事长,王启富是办公室主任,易小迪则是总经理助理,后来的潘石屹主管财务中心。
这六个人中,冯仑与王功权的经历相似,都在体制里呆过。冯为人谦和,以兄长待人,而且他脑子活络,有政治眼光;王功权曾任吉林省委机关的一名宣传干部,性格有些反叛,善于危机处理;潘石屹年轻一些,在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上,较为海派,做事目的明确,咄咄逼人;易小迪具有出世的智慧,不爱争抢,举重若轻,扮演着任劳任怨的实干家的角色;王启富则爱憎分明,讲义气,真性情;刘军性格直率,在万通分家之际,他是惟一敢坐在桌子上,指着冯仑鼻子对他咆哮的人。
就是这六个性格鲜明,各有所长的男人,共聚一堂,呼啸聚义,在海南开始了披荆斩棘的江湖征战。
从1988年海南建省起,中央给予了海南这个特区超乎想象的优惠政策,这给海南带去了机遇和疯狂,大量资金涌进这里,甚至出现了“十万大军下海南”的盛况。
但当时那是一个没有现代商业规则的地方。冯仑他们去跟人谈生意、谈合作,很多时候生意都是在夜总会里谈成的。他们还经历过在夜总会里被人用枪指着脑袋,逼迫撕毁合同的事。万通公司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那个时候中国的民营企业遵循的是一种江湖规则。
“每一个创业者都积累了很多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但中国变化太快,很多经验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偶尔有这么一两条原则可能还有用,比如说按商业规则而不是按照江湖规则来游戏。以前,我看到在海南有很多朋友之间是砍砍杀杀的,这是江湖规则,这都是要过去的。”
冯仑把他们“万通六君子”的结合统称“梁山模式”。多年之后他看了不少研究水浒、太平天国以及民国土匪的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和他亲历的江湖故事有关。 在“万通六君子”还没出现分歧的时候,兄弟几个曾去拜访万科集团老总王石,王石观点明确地认为:“冯仑几个虽然是热血青年,但是今后面临到利益冲突,一定会出问题。”兄弟六人没把王石的提醒放在心上,甚至还很恼火,认为这低估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义。
可没想到王石的预言成为了现实,“万通六君子”最终还是因为理念等方面的不同出现分歧,最终分崩离析,各立门户。潘石屹带着他的“SOHO”系列成了地产新贵,王功权转行创办“鼎晖创投”,易小迪也搞起了阳光100集团,王启富成为了“海帝地板”的总裁,刘军重归农业高科技投资,在四川从事农业项目,做着果蔬保鲜、储藏加工和营销的买卖。只有冯仑一直留在万通集团。
今天看来,六人的分歧代表着不同的价值面向,或者说背后还有决定这种价值选择的性格差异。
好在“万通六君子”分开后,虽然大多数仍还留在房地产业,但彼此之间并没有成为市场上绝对的敌人。潘石屹的SOHO中国、易小迪的阳光100都曾是万通的“敌人”,可多年过去,他们都和平共处,甚至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共进退。
谈到在处理痛苦的人际关系时,冯仑又拿出了他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那一套:“在我很困难的时候,我读得最多的是《道德经》。《道德经》对我的世界观有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我觉得自己是万通的董事长,把它背在身上,我就让自己变小了。如果我没有什么角色,就拥有自由,就会变得强大。这便是老庄的‘虚无’……”
也许,正因为从传统中吸纳的知识,可以让一个外表斯文、内心柔弱的读书人,变得豁达、坚硬。而他在体制内工作所积累的政治和社会资源,更成为他的企业长期发展的养分。而这些,其实也都是转型期民营企业家必不可少的力量。 回首往事,冯仑感慨:历史就是要委屈一些人,它让你死,你就死了,这就是历史的代价。
冯仑与“六君子”的成长史可说是中国十几年来民营企业与企业家的典型之一,他们体会了中国商业秩序逐渐生长的过程。他们没有“死”。
冯仑在自己写的那本《野蛮生长》中,只提到两个中国企业家代表,一位是失败者牟其中,另一位则是成功者王石——这两个人都在冯仑的创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牟其中是他在万通公司之前的老板,冯仑曾是牟其中第一幕僚;王石则兼是冯仑的老师与好友。
冯仑这样评价自己的前老板牟其中,“他的商业逻辑是对的,但他的社会逻辑却是错的,但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都必须注意这两者的配合。”
冯仑和王石有着不同的个性和人格,但又彼此欣赏。一方面,王石可以说是冯仑在生意场上的学习榜样,凡是公司有什么事情不清楚,冯仑就打发下面的人看看万科怎么解决的,冯仑为此还曾写了篇名叫《学习万科好榜样》的文章。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又的确太不相同,冯仑说:“我不登顶,能不登顶就不登顶,他(王石)是以登顶为目的,我以不登顶为取舍。”
在写完《野蛮生长》这本书后,冯仑想写《历史现场读大历史》,“走遵义、走延安、走庐山、重读中共党史,研究微观的细节,寻找现场亲历的感觉。”或者,他想以此洗掉身上的江湖习气和草莽精神,回归到文人本分。
“除了商人,我最想当的是知名文化人。当文人有三种选择,一种叫反对文人,他们最终可能成为正义的象征与真理的守护者,但这种人容易掉脑袋;第二种叫走狗文人,他们的任务是拍马屁,这种文人生活得可能不错,但内心苦恼;第三种叫流氓文人,写点鸳鸯蝴蝶,文人骚客的东西。”
“我分析了一下自己:最早从国家文职人员开始,到后来的下岗、流浪、打工,到自己办公司,走进江湖,开始一种狂放不羁的表达,这个过程正好是从走狗文人开始,没留神成为反对文人,最后成为流氓文人。”而文人情结,其实是那一代企业家身上共同的印记。
G. 冯仑有多少财富.他是怎么发家的.他现在 在做什么
冯仑,1959年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后来还读了法律学博士。现任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冯仑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从事理论研究及企业策划、经营、组织、管理工作。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等,译着包括《狂飙突进——马克思的心路历程》。自1991年开始,冯仑领导并参与了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
司。之后,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策划并领导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一家上市公司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使不足千人的万通集团在几年内总资产增长逾30亿人民币。在中国民营房地产企业中,冯仑是位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十年的投资和资金积累中,他由一个研究体改政策的学者一下子演变为拥有20亿身价的集团老总。中国地产界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又称他为中国的“戴尔”。-
H. 冯仑给我的另一面感受
有必要对作者发表一下你自己的感慨么?喜欢看就看 不喜欢就不看,很简单。
做人要厚道。吃了人家的东西 还说人家手脏。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I. 冯仑谈富二代创业并不一定会成功,但富二代创业是不是比普通人的成功率高
创业这个词汇,经常出现在很多年轻人脑海当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来说,很喜欢在毕业之后自主创业,而且国家也比较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提供了很多资金支持以及平台支持,但是创业并不是非常简单,对一个人的考验也很多,除了个人能力之外,交际能力也比较重要,如今比金钱更加重要的则是人脉,但是对于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凭自己的能力,很难能够获得扎实的人脉。
可能起点不同,并不公平,但是只要有普通人创业成功的先例,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总结,虽然我们可能不会成为富二代,但是却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或者是孩子的孩子,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