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孩子自觉吃饭的方法有哪些
中国父母习惯喂小孩吃饭,有的五六岁了也不会自己吃饭,其实这是一种对小朋友学会自己吃饭权利的剥夺。为此,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自觉吃饭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自觉吃饭的方法
给小朋友抓东西的机会,实际上从幼儿开始吃辅食时,他就有意识自己拿东西吃,这时在大人的看护下适当的给小朋友抓东西的机会。
视觉刺激,平时大人怎么吃饭,让小朋友也坐在一起吃,不吃看着也行,让他感受到吃饭的氛围。
大人学会放手,等到小朋友能独立坐稳时,可以让他自己吃,不要怕他把食物弄的哪里都是,只要不是故意弄乱就行,因为这时的小朋友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随着长大渐渐的他会慢慢的规范自己。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小朋友吃饭时,告诉他哪些习惯是不对的,如饭前饭要洗手,不能用东西来敲碗,不能把自己不吃的食物乱扔等等一些
以身作则,大人是小朋友最好的模范,你的日常行为直接影响到你的小孩,所以吃饭时的一些良好习惯大人也要做到才能很好的教育小朋友。
教育孩子自觉吃饭的建议
平时不要准备零食,吃饭前1个小时都不给零食,孩子叫饿了,好,那么喝水。家长不要宠溺孩子。这样对孩子的胃也不好。零食可以在饭后吃,满足孩子想吃零食的欲望。
准备孩子喜欢的食物,如果食物看起来就很香很好吃,孩子也会有兴趣自觉吃的。多准备一些对孩子肠胃有益的食物。
到了饭点,孩子如果不饿,不要强求他吃。家长吃自己的,不管孩子。等他饿了,不给零食,可以以询问的方式,问他要不要来一碗刚刚剩下的.饭菜。这时候,他会吃着很香,并且要告诉他,过了吃饭的时间,有就吃剩下的,没有就没得吃。
家长要严格按每餐定时间,吃完就要收拾桌子,这样孩子会有吃饭是有时间限制的意识,没有吃完也要收走,这样,他就不会拖延。
刚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就要提前告诉孩子,家里执行了这么一个规定。并且告诉他,这个规定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好,以免孩子耍赖。
如何培养孩子自觉吃饭的习惯
让宝宝自己动手。从1岁开始,宝宝就有了强烈的动手愿望,从内心排斥“饭来张口”。这时父母要做的是给他一把小勺,让他自己动手。也许他会把饭洒在地上,米粒黏得到处都是,但这个过程是宝宝学习独立吃饭必须要经历的,父母要鼓励、夸奖,这样他们自己吃饭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培养定时吃饭的习惯。从宝宝两岁开始,就要培养他们定时定量吃饭的习惯,如果正餐时间不好好吃饭,过了饭点就不让他们吃了,饿上一两次,宝宝下次就会乖乖地按时吃饭。定好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绝不能延长到40分钟。
巧妙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两三岁的宝宝特别喜欢与父母对着干,因此吃饭时,父母要装作对宝宝无所谓的样子,即便他跑来跑去,也别端着饭菜跟在后面,要设法让宝宝感到自己被忽视了。这种做法比单纯的劝说、追赶更有效果。
饭菜换着花样做。宝宝天生对没见过的食物感兴趣,可以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或者把食物拼成各种图案,让宝宝从直观上喜欢,以刺激他们的胃口。
营造就餐氛围。很多家长为了哄宝宝吃饭,让他们看动画片、玩会儿玩具,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因此,从宝宝一两岁开始,就要培养他们吃饭专心的习惯,不开电视、不能边吃边玩,保持周围环境安静。
花样主食调肠胃
在宝宝的辅食名单中,主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光吃白米白面不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所以可以尝试把各种杂粮花样搭配,一方面提供更多的营养,另一方面可以调理肠胃,调动宝宝的吃饭兴趣。要想做出营养丰富、宝宝喜欢的花样食物,可以试试以下几个食谱。
杂粮粥和豆粥。大米、小米、绿豆、红豆等一起煮粥,再加入一些碾碎的坚果和芝麻,营养丰富,香气浓郁,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
南瓜牛奶大米粥。准备白米和南瓜各100克,牛奶50克,香油半勺。先把南瓜切块蒸软,白米煮成黏粥,加上南瓜、牛奶和少许香油拌匀即可。南瓜富含胡萝卜素,可以预防维生素A缺乏,牛奶和香油可帮助胡萝卜素的吸收,适合半岁以上的宝宝。
飘香紫米粥。将芝麻炒香,山楂糕切成碎末。准备一个去核切碎的山楂,把白米、紫米和碎山楂一起煮成软烂的粥。再把炒过的芝麻剁碎,撒进锅里搅匀,把粥盛进小碗里,上面堆上切碎的山楂糕,加一点糖桂花或红糖,可以开胃健身。这款粥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
黑米软饼。把黑米煮成粥,打成糊状,面粉和黑米糊混合,加牛奶和水搅匀,再搅入一个鸡蛋黄和15克红糖,放入锅里摊成苹果大的小饼。黑米软饼口感柔软,富含蛋白质、钙、铁等。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
需要提醒的是,煮粥前,米要提前泡一泡,煮粥更软更黏;用开水煮米,能让自来水中的氯气挥发,减少对维生素B1的破坏。
② 小孩子挑食怎么教育他
亲,小孩子挑食不用太着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饮食喜好,其实严格来讲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挑食。要改善小孩子挑食,建议家长这么教育:
1.循循善诱,从小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健康的饮食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吃饭不注意,就很难长成身材漂亮、头脑聪明的人。把不挑食和孩子所注重的目标结合起来,比如长高、有力气、变漂亮等等。并举合适的例子来证明不好好吃饭的害处,他们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这些道理。
2.饮食习惯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想让孩子不偏食,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多吃希望孩子吃的食物,看到身边的人吃得很美味,孩子很容易去模仿。
3.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利用绘本或者故事。用绘本故事来和孩子聊聊食物,也能激起孩子对食物的兴趣,比如《吃掉你的豌豆》、《弗朗西斯和面包抹果酱》、《不吃糖,不许吃蔬菜》等等。这就是绘本的魔法,能通过一个个简短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主动改掉一些小毛病。
③ 学生不吃饭,只喜欢吃零食,教师该怎么引导
首先,教师在学校要结合具体实例,通过班会,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学生不要吃或少吃零食,讲清吃零食对人体健康发育的危害,让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吃零食的坏处.在对全班学生教育的基础上,要注意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分别找爱吃零食的学生谈话.首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一天的饮食情况,然后加以分析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
其次,告知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帮助学生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家长要帮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让孩子按时进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良好习惯养成后,孩子无须意志努力就能按时吃饭,每当接近吃饭时,他们就会出现饥饿感,产生条件反射,消化器官随之分泌消化液,胃也按时蠕动,这样孩子吃饭也香甜,易于食物消化和吸收. 要让孩子好好吃饭,就要增进孩子食欲,家长尽量把饭菜做得好吃些,要让孩子得到足够营养,饮食均衡防止偏食。
同时,家长也应当控制零花钱.现在许多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常给孩子零花钱,为孩子买零食吃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教师在学校教育学生不要向家长索要零花钱,而家长在家也应有目的地控制给孩子的零花钱,这样就能使小学生做到不该买的不买,不该吃的不吃,有效地控制小学生吃零食的坏习惯。
学生爱吃零食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基本都是家长宠爱导致的毛病,所以说需要在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帮助下改变学生的这种毛病,多关注校园饮食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的事情。
④ 想让挑食的孩子好好吃饭,家长该怎么教育引导
想让挑食的孩子好好吃饭,家长教育引导的方法:针对偏食的小孩,可以利用更改食材的样子、调节吃饭时间、带娃多锻炼身体来改进。少吃零食。少年儿童偏食的因素有很多。父母要特别注意观查,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让小孩培养吃零食的习惯性,不然很容易让小孩在吃饭时没有食欲。平常并没有用餐的情况下,不必给孩子吃太多的物品。
要培养按时吃饭的良好的习惯,不必不想吃饭,很多东西渐渐地吃。不必娇惯他。偏食是所有的小孩遭遇的一个必然的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会历经。假如你的孩子不喜欢吃,你能尝试把食材换为不一样的方法,例如做一个小孩喜爱的小宠物样子,那样吃下去便会很有意思,或是尝试找到一种味道、材质、组成这些。你的孩子喜爱。可以调节二餐的时间间隔,小宝宝肚子饿了就吃,让小孩根据自身的步调来吃。
⑤ 教育孩子吃饭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很多妈妈都表示:想要孩子安静把饭吃完真是比登天还难,为此很多妈妈真是困惑不已。那么 教育 孩子吃饭的最好的 方法 是什么?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吃饭的最好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吃饭的最好的方法
1、捣蛋型
幼儿园里总有一些小孩精力旺盛,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捣蛋本性。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发出狼一样“嗷嗷”的叫声,一会抓着汤匙或筷子“叮叮当当”敲碗。
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而且他们并不明白吃饭意味着什么。当他被周围的热闹环境感染,就很容易兴奋起来,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发出怪声音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家长不妨在饭桌前先给他做好思想工作,告诉他坐在饭桌上将要干嘛,让他乖乖的坐着。如果他的捣蛋已经影响到大家吃饭,你可以告诉他:“吃饭要安安静静哦,吵吵闹闹爸爸会吃不下饭的。没吃饭就没有力气工作,更没有力气带你去游乐园玩喔!”
2、游走型
一些宝宝容易坐不定,一到吃饭时间就兴奋得走来走去。很多家长向我们诉苦,到了吃饭时间,宝宝一逮到机会就要四处游走,钻来钻去,家长只得追着他跑来跑去。每次吃饭都跟打游击战似的,把他们弄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填饱肚子。
每个幼儿园总有几个孩子特别好动,趁我们不注意就跑来跑去,追逐嬉戏。这样的情况下,追着他跑是没有用的,他会认为这是一个追人的行为,反而会越演越烈。
建议家长如果看到他吃了几口就跑开,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说:“好了,宝宝吃饱了。”然后把碗收掉,不要担心他吃不饱。你必须让他明白,在吃饭时间玩耍不乖乖坐下来吃饱饭就只能饿肚子。有过饿肚子 经验 ,他下次便不敢乱来了。
3、边吃边玩型
在幼儿园,用餐时间是固定的,如果宝宝吃饭时不专心,很可能在宝宝还没吃饱时,用餐时间就已经结束,要开始进行别的活动了。
所以没吃完饭的宝宝只好饿肚子了。在家里,很多家长就没有注意让宝宝保持吃饭的专注性,所以一些宝宝会在吃饭时间看电视,或者玩玩具,玩几下就吃上几口,往往一顿饭要吃一个多小时。
吃饭不专注,边吃边玩这是最不可取的喂食方式。在幼儿园的吃饭时间,我们会将玩具事先收齐起来,而且固定的用餐时间也能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压迫感”。
建议家长可以给宝宝限制一个合理的时间,如40分钟,之后全家要一起出去散步或者看动画片,宝宝为了不错过散步或看动画片的机会,就会专心吃饭了。
在家里最好能在固定的地点用餐,饭厅纯粹的用餐环境,会使宝宝不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还有助于宝宝形成条件反射,同时家长也应该把玩具收起来,把电视关掉,避免分散宝宝注意力。
4、慢吞吞型
幼儿园每个宝宝的个性不同,吃饭的快慢也很大差异。一些宝宝即使他吃饭很专注,但还是吃得比较慢。不过我们都有充分预留时间给每位宝宝,不会强迫他们吃快点。不过有些宝宝是有意识地慢吞吞,咽下了这一口,那一口还不知要隔多久才会送到嘴里,一把勺子在碗中拨过来拨过去。这种情况我们就会想办法让他赶上其他小朋友的进度。
宝宝都有爱玩好胜的特点,可以将吃饭当作个小游戏或比赛,让宝宝有意识地加快吃饭的速度。比如让几个差不多年纪的宝宝坐一起,然后让他们比赛看谁先吃完饭,先吃完的老师表扬一下,或者奖励一朵小红花等。
孩子吃饭的误区
误区一:咀嚼过的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胃肠功能尚不成熟,给他们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再说了,他们当年也是在这样的嗷嗷待哺中成长起来的呀,现在照样活泼乱跳。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不卫生的喂养方式。
人体的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孩子们喂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孩子,从而引起感染。实际上,当宝宝已具备较好的咀嚼和消化食物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应该让宝宝自己咀嚼食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其牙齿的生长,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咀嚼和吞咽的良好习惯。但要注意的是,应避免给宝宝喂食生硬、粗糙、油腻或过于刺激的食物。
误区二:奶粉越浓,营养成分越多
在给宝宝喂食奶制品时,相信许多不怎么懂事的爹妈们会很傻很天真地以为:奶粉越浓,营养成分越多,就越有利于宝宝生长发育。于是,他们往往喜欢给宝宝喂食高浓度的奶粉。醒醒吧爸妈们。诚然,宝宝生长发育迅速,他们对能量及营养的需求特别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宝宝胃肠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对能量及营养的耐受性亦相对较差。
奶粉配制过稀,固然易引起营养不良,但配制过浓了,则可能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肠胀气等问题出现,这同样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因此,我们强调配制奶粉时,应按照奶粉罐上的详细配制说明,选择适宜的浓度。
误区三:保健品有益健康
不少爱子心切的父母认为蜂乳、人参等是高级营养品,为了使孩子更健康,在每日吃饭、饮水时都给他们喝一些,有的甚至以此代替牛奶给宝宝吃。
虽然宝宝营养充足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但这些补品均含有一定量的激素,其浓度相当于正常未发育 儿童 的8-34倍。即使 “儿童专用补品”中的某些品种,也不能排除其含有类似性激素和促性腺因子的可能。当孩子摄入这些外源性激素后,很大可能会发生性早熟现象。
再说了,保健品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也并不完全,不能供给较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若长期以这些保健品代替牛奶,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症,更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此外,蜂乳、人参糖浆等通常含糖量较高,经常吃还会影响婴幼儿的食欲。
其实,正常健康的宝宝,只要根据实际需要,按比例进食牛奶、鸡蛋、肉类、粮食、青菜、水果、豆制品等日常食品,已完全可以得到充分的营养。盲目进补,其结果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误区四:喝高浓度糖水有助于补充体能
有的家长听说糖分能补充体内碳水化合物和热能的不足,于是,他们有空就给宝宝喝些糖水,或在牛奶中加糖,而且越甜越好。
实际上,糖水浓度过高,一方面,容易满足食欲,刺激胃肠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等,宝宝因而不愿再进食其他食物,从而造成食欲不振,长此以往,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出现营养缺乏症。
另一方面,由于糖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长期食用,当其供给的热量超过机体需要时,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从而造成小儿体重增加,肌肉松弛,继而出现肥胖症。此外,糖分在口腔中溶解后还可能腐蚀牙齿,使宝宝易患龋齿。因此,我们并不提倡让小儿喝高浓度糖水。
所以说,为了宝宝的健康,给宝宝喝浓糖水这码事就别做了。
家长在餐桌上应该怎么做
1. 餐桌上示范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
国学教育的经典《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教我们做人以孝为先,学文则是辅修的课,在其次。
许多大人疼爱孩子,饭桌上好吃的都是留给孩子吃,问十个人,十个人都说给孩子吃。
然而在吃饭时,如果有父母在时,请您把好的东西留给父母,这是以身作则的教育。
如果没有父母在时,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
百善孝为先。
不能让孩子们觉得他们是家里的王子和公主。
她要让孩子们自己明白,大人是家长,钱是家长赚回来的,你以后的日子长得多,你要吃什么东西,你可以去挣回来。
2.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不少孩子都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在学校食堂,经常会看到学生将整碗白米饭洒在一地,却毫无珍惜之心。
作为父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其实,餐桌是最好的课堂。而且由这种生活常态中的感恩,迁移到社会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人生大有裨益。
韩国家庭饭桌上的氛围,通常让孩子不知觉中懂得感恩:
在家中年纪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饭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从老及幼的顺序给屋内的人盛饭端饭添饭,完毕,还得目不斜视,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对饭桌上的长辈们说:“谢谢你们给了我这么一顿丰盛的饭菜!”
韩国的孩子吃饭时是一种感恩的表情,他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感恩。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珍惜今日生活来之不易,会知足常乐,这也是幸福的源泉。
3.餐桌上的好习惯让孩子关注健康
在此建议父母珍惜陪孩子就餐的时光,不接电话,不看手机,不看电视,吃饭时好好吃饭,为孩子做好榜样,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更好的社交礼仪。
餐桌上,也可以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食物,但不要说教或强迫他们吃。
让孩子从小知道要关心自己的身体感受,注重健康的饮食,养成就餐的好习惯,在孩子一生中这很重要。
家长们应当放下小碗,让孩子们自己吃饭。
还可以在吃饭时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规则观念,吃饭的时候将宝宝的食物准备好,放到他们的面前,让他们自行决定,是吃还是玩?他们大多数都会吃几口,玩一会儿。但有的也会一直在玩,心里想着爸爸妈妈来喂。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上了宝宝们的当,让他们玩去!大概吃饭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就把饭收拾起来。
其实,餐桌教育对一个人很重要,而这种教育的重要性是从小养成的。不可否认,如果两个小孩子,一个从小就喂饭可能会喂到七八岁,长大后自律性和独立性比较弱。而另一个从小就自己吃饭,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独立性比较强。
餐桌上不仅要传递 文化 ,还要关注教育成长。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来到幼儿园前期非常不适应,非常有情绪。因为再也没有人喂他,没有人哄他。往往让很多家长心疼不已,但事实上这却是父母给孩子造的孽。
猜你喜欢:
1. 家庭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有哪些
2. 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有哪些
3. 教育孩子餐桌上的教育学问有哪些
4. 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5. 家长们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⑥ 孩子特别喜欢吃路边的小吃,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他
当然,并不是每家小孩都很倔强。但现在确实有许多孩子都会在吃饭问题上和父母较量一番,这是他们很喜欢玩的一场游戏。可能现在温饱已经不是我们最核心的内容,孩子也没有饥饿感,也不舍得他有饥饿感,才是使得吃饭和打仗一样艰巨!
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很容易地紧闭自己的小嘴。但你禁止他们吃不该吃的东西,孩子们反倒吃得很欢喜。比如,很多父母都不想让孩子吃太多的冰淇淋,“好,小诚洋,就这一次,这个星期你不能再吃了,天太冷,你还这么小,你看看周围可有人吃啊,就这一次了。”而孩子却往往惦记着下次出来继续要,他们会用可爱的声音和父母没完没了讨价还价,“爸爸,今天我们就再买一次吧!”尤其又有朋友在,父母一心软,得,孩子就又赢了一次。
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为日后他对所有其他人的态度打下基础。幼年时对父母权威的看法,会演变为成年后他对长辈、老师、领导以及其他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们的看法的基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拥有的最初、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孩子在这种关系中经历的瑕疵和困惑将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出现。
⑦ 怎么教育孩子吃饭
引导语:吃顿饭是人日常生活中最为不可缺少的,那么要怎么教育孩子吃饭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提起宝贝的吃饭问题就头疼:该讲的道理讲了、该说的话说了、软硬兼施,可就是不奏效。其实,对于两三岁的孩子,与其以强硬的态度,让他(她)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观点,不如采取机智的策略,把吃饭的过程变成快乐的过程,让宝宝自觉自愿地把小肚子填饱。
第一计:放手让宝宝自己吃
1岁左右的宝宝,动手的愿望很强,勇气也是大大的。看着爸爸妈妈一筷子一筷子地往嘴里送,自己也不甘示弱,不满足“饭来张口”。性急的宝宝还会小手不停地动,急着抢家人手里的筷子和勺,在餐桌上一试身手。阻止宝宝还是鼓励宝宝,是决定宝宝未来吃饭好与不好的关键。因为,这正是宝宝学习吃饭的最佳时机。父母不妨索性给她一把勺,一双筷子,任他在碗里、盘子里戳,一口口地往嘴里送。结果当然是掉到桌上、身上、地上的比吃到嘴里的多得多,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最初宝宝毕竟有一、两口送到了自己嘴里,很兴奋,如果父母及时地夸奖几句,宝宝自己吃饭的兴趣会更浓。渐渐地,成功率能更高。有过如此训练的宝宝,一般1岁半以后,就能独立吃饭了。而且,这也是让宝宝体验成功、培养其独立性的开始。
宝宝碗里、盘子里的饭菜不要过满;温度适中,防止宝宝烫伤,或太凉吃下去胃不舒服。一次给宝宝一种菜,最好不要把几种菜混到一起,使宝宝吃不出味道,倒了胃口。
吃饭前,在宝宝座位周围的地上铺好报纸、给宝宝穿上罩衣、戴上围嘴,武装到位。等宝宝完全吃饱了,再清理“战场”,帮宝宝做个人卫生。还有,整个过程不能嫌麻烦——现在的麻烦是为了以后的不麻烦。
第二计:专座与专用餐具
宝宝虽小,专人专座是必须的,这是养成宝宝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基础。父母可为1岁左右的宝宝准备一套婴幼儿餐桌、餐椅,如此即便是爱活动的宝宝也不容易摔着。
没有条件的,可在成人餐桌旁给宝宝一个固定的位置,椅子一定要稳当,上面垫上软垫子,让宝宝坐着舒服;2岁以上的宝宝,可在椅子上再放一只小凳子,便于宝宝够得着桌上的饭菜。宝宝的餐具除了不怕摔、小巧、安全、好用外,还要注意视觉效果,色彩鲜艳、图案吸引宝宝、造型别致,能激发宝宝的食欲。
从宝宝会走路后,就对他(她)明确一点:吃饭必须在指定的.位置进行,如果四处乱跑,就没有饭吃;饭后也不能吃其他的东西,两餐之间的点心仍旧维持原有的量。父母要有令必行、持之以恒,这也是对父母毅力的考验。
第三计: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
两三岁的孩子特喜欢与父母对着干。
因此,在饭菜开始摆上桌时,父母和家人制造气氛,故意冷淡宝宝:“今天的菜真丰盛,味道好极了,快洗手”。等宝宝也来洗手,对他(她)说:“你先去玩吧,我们吃完了你再来吃。”或“这个鱼真香啊,你少吃点吧。”他一边喊着我要吃,一边把自己的碗装得满满的。此时,父母可适当地控制宝宝:各种菜都吃一点。你会发现,这种做法,比单纯的催促、劝说、追赶更有效果。
父母表面上要不露声色,一副对宝宝无所谓的样子,即便是他(她)跑来跑去,也绝不端着饭跟在后面,并设法让宝宝感到自己被忽视了,非要到餐桌上大吃一顿,为自己争口气。
第四计:给宝宝适度的选择
和成人一样,宝宝也表现出饮食上的个性,不爱吃某种食物,由此借题发挥,抻长吃饭的时间。
妈妈可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共同商量每天的食谱,让孩子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出选择。比如,今天咱们吃菠菜、冬瓜,还是吃芹菜或豆芽?是吃猪肉、鱼,还是吃牛肉或鸡肉。由宝宝决定在所喜欢的食物中摄取不喜欢食物的同样营养,只要宝宝能安安稳稳地坐在餐桌旁吃,得到均衡的营养,就达到了目的。
给宝宝的选择范围不要太宽,一般两、三种之中选一个,营养搭配的主动权还在父母手里。和宝宝约定,按他(她)要求做的饭菜,一定要好好吃,否则下次不再征求他(她)的意见,做什么吃什么。两三岁的宝宝可随着父母一起买东西、帮着择菜,比如掰豆角。参与了劳动的宝宝,在吃饭时更关心自己的成果,吃得也好。
第五计:及时鼓励与适当奖励
训练宝宝吃饭,应事先和宝宝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像不到处乱跑、不挑食、不剩饭、时间的限定等等。
及时鼓励,即使是一点点的进步:“今天一口都没往外吐,比昨天好。”“还剩下几口,如果能在5分钟之内吃完,就比昨天快。”适当给些小奖励,激发宝宝好上加好。比如,宝宝喜欢小熊,哪顿饭吃得好,妈妈就给画一只小熊,由宝宝收好;如果一个星期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小熊,周六、周日就带她到她最想去的地方玩,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坚持原则。定好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绝不能延长到40分钟,否则你的努力将大打折扣。说话算数。一旦宝宝得到了足够的小熊,父母的许诺一定要兑现。
第六计:给孩子营养的概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爱吃的东西,这时最好给孩子讲一些营养知识,让他(她)明白这些东西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在做饭甚至去超市购物时,先向宝宝吹吹风:“你看芹菜嫩绿嫩绿的,吃点绿色蔬菜身体好……”餐桌上再对宝宝做“营养培训”:“吃点菜花,补充叶酸;胡萝卜里的胡萝卜素含量多,吃了能长高个;猪肝含铁、维生素A丰富,吃了嘴唇红,宝宝越来越漂亮;鱼能健脑,多吃鱼的宝宝聪明……”渐渐地,宝宝就知道了不挑食的好处,不再让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吃饭问题发愁了。
饭菜富于变化。即便是宝宝喜欢的,也要今天吃了,明天就换别的,保持体内营养平衡。色、香、味、形、营养缺一不可。让宝宝从直观上喜欢,比如把食物拼成卡通图案,以此刺激儿童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