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推荐 » 如何拍好吃斋饭照片
扩展阅读
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薯仔不炒丝怎么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如何拍好吃斋饭照片

发布时间: 2022-08-06 21:06:17

1. 斋饭怎么就那么好吃

叶居士�0�2�0�2�0�2�0�2�0�2�0�2�0�2 我星期五上山来龙泉寺当义工,法师对我说:“寺院要做馒头,你和几位居士一起做吧。”于是,我叫了两位老居士一起帮忙。我们从晚上七点半一直干到将近十点,做了好几百个馒头。在这过程中,两位老居士一直有说有笑的,很高兴。第一锅馒头出锅时,她们笑得更开心,反反复复地说:“这馒头肯定好吃,比在外边买的好吃多了”。我在一旁干活,被她们的开心与自信所感动,也仔细想了想,到底什么令她们那么开心?日常工作中,稍微多干些事情,就会感到累,而且常常觉得没意思;但在寺院当义工,虽然身体也会觉得累,心却感到无比快乐。我认为,世间的工作,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念缘在自我的利益上;而在寺院里,每一位义工都是无私奉献、都是无我的,是真心想和每一位众生结善缘,爱他即是万善根,助人乃快乐之本。虽然同样是工作,但意义不同,感受也不同。
�0�2�0�2�0�2�0�2�0�2�0�2�0�2 星期六、日两天,一群大学生们来寺院体验生活,我和几位师兄们为他们做斋饭。做斋饭不能仅仅把饭菜做熟就行了,在寺院做斋饭的人,必须先发善心,用心去做,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那颗心,做出的斋饭才能比外面的素食好吃。因此斋饭中,包含着佛菩萨无量慈悲心、法师们无量教化心、斋饭供养者的无量无私心、做斋饭义工“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愿心。而吃斋饭的人也要用心去吃,才能品出斋饭的妙味。大学生们吃斋饭时,我过去看了看,看到他们吃得很专心,确实是仔细地用心在品。
�0�2�0�2�0�2�0�2�0�2�0�2�0�2 我们如实告诉他们:“用心就能做好,用无量慈悲心、无量教化心、无量无私心和利益众生的愿心,你们吃饭时也用心吃了,所以你们才能品出美味。”他们笑了,笑得好开心好可爱。
�0�2�0�2�0�2�0�2�0�2�0�2�0�2 这次活动,他们一定学到了社会和学校里学不到东西―――那就是心。

2. 吃素食发朋友圈的幽默句子有哪些

一、多吃素食少吃肉,决不抽烟少喝酒,多点运动,少点欲望,活到80、90仍然健康。虽不能帮助儿女,也不累赘儿女。

二、朋友约了几周去吃素食,中午终于成行。二十元一个人,自助餐形式,整一排的各种粥与煲汤,虽是素食但品质绝对不亚于荤菜,有炒菜、水果、蔬菜沙拉,两人吃了整二大盆,吃到撑。晚餐是吃不下了,看明天早上是否能完全消化吸收。都是嘴馋惹的祸啊!

三、辛苦了一周,趁周末好好放松下自己,低碳出行,多吃素食。

四、似乎处在一个佛系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吃素食、喝粥、每日虔诚。三月天气回暖,刚换个薄点的裤子都腿疼。

五、智慧的人不会拿赚来的钱去看医生,吃素,明智之举。


3. 如何做出美味的斋菜最好是能提供十几道斋菜的制作过程

干烧冬笋

原料:冬笋尖250克 水发冬菇30克 胡萝卜25克 青豆25克
制法:
1、冬笋切片,剞十字花刀后切粗长条,冬菇、胡萝卜切丁,郸县豆瓣剁碎,葱姜切末,冬笋、冬菇、胡萝卜丁、青豆下开水中煮透捞出;
2、用葱末呛锅,下豆瓣炒出红油加料酒、素汤、盐、白糖烧来,再投全部原料,烧开后用小火煨10分钟,改中火收汁,至汁尽油清时装盘即成J

龙眼虾仁;
原料:鲜蘑菇250克 龙眼、红樱桃各6只 胡萝卜25克 绿青豆10克
水发冬笋15克!
制法:
1、将蘑菇剪成虾形,胡萝卜、冬笋治净切成丁;
2、蛋清、淀粉、发酵粉制成面糊,虾仁粘面糊下7成热的油中,炸至浅黄色;
3、锅留底油,放姜丝和配料,加盐、味精、料酒、鲜汤、烧开后勾芡,倒入“虾仁”,颠两下装盘,用龙眼、红樱桃围边即成。

清汤萝卜燕
原料:象牙白萝卜约1000克 香菜叶少许

制法:
1、将萝卜洗净去皮,切成长片,再切5刀相连的连刀片,放水 中漂透,沥水后拍干淀粉抖散,上笼蒸熟,放水中漂透,再 放清水中泡;
2、素清汤加盐烧开,下泡好萝卜片略煮,捞出入汤盆中;
3、素清汤烧开加盐,胡椒粉,味精,打去浮沫,浇在汤盆中撒 香菜即成。

素 八 珍
原 料:
菜心、鲜露笋、西兰花、鲜蘑菇、胡萝卜、水发银耳、水发冬菇、白莲子
制 法:
菜心、鲜露笋、西兰花、鲜蘑菇、胡萝卜球、水发银耳、水发冬菇、白莲子(发好)焯水后捞出。加盐、高汤煨入味后,滗出原汁码在盘中,原汁烧开勾芡,淋在菜心上即成。
冬 菇 豆 腐
原 料:南豆腐200克、水发冬菇75克、青豆100克。
制 法:豆腐切方形,青豆煮熟,冬菇治净。豆腐下6成热油中,煎至两面金黄,加酱油、料酒、白糖、味精、鲜汤,用小火烧入味后勾芡装盘。锅留底油,下香菇、青豆煸炒,加料酒、味精、盐、鲜汤,入味后勾芡淋少许香油,放到豆腐中央即成。

清 蒸 冬 瓜 盅
原 料:绿皮冬瓜500克、熟冬笋100克、水发 冬菇100克、蘑菇100克。
制 法:
1.冬菇、蘑菇洗净,冬笋去皮,各切碎末;
2.下6成热油中煸炒,再加料酒、酱油、白糖、味精、冬菇汤 ,烧开后勾厚芡,冷后成馅;
3.将冬瓜选肉厚处用圆槽刀捅出14个圆柱形,皮不去掉,刻上花纹及文字后片下瓜皮,焯水后抹香油待用;
4.冬瓜柱掏空 填上馅,放盘中,上笼蒸10分钟取出 装盘,并饰以刻好的瓜皮,盘中汤汁烧开调好味后勾芡,浇在冬瓜盅上即可。

功 德 豆 腐

原 料:南豆腐250克、冬菇10个约50克、蘑菇10个约15克、绿樱 桃、香菇各12个。

制法:豆腐切圆形,香菇洗净,蘑菇去根 ,樱桃切两片。豆腐下7成热油中炸至金黄色,放酱油、料 酒、白糖、味精、盐、素鲜汤烧入味。汤浓后勾芡码在豆腐顶部,先码冬菇再码蘑菇,最后码樱桃即成。 这些菜,味道还是不错的

4. 家里如何供斋饭如法

阿弥陀佛
以香,花,灯,果,净水,供养足矣。
俗人日常戒行不够,所做饮食并非如法。所以饮食其实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供品,舍了也吧。佛菩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供养饮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有好吃的应先想着众生,除众生饿病,是为菩提心愿,供养菩萨即众养众。如果一做下饭来,就先想着自己好饿,自己先吃,一点不顾念其它众生这时正无处歇息,无处安身。这慈悲之心哪儿来呢?

如何供养佛像?

净空法师
1 有同学来问我,家里供的佛像、菩萨像,摆的位置,有人来跟他讲,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到底怎么办?这是魔来扰乱!他让你起分别,让你起执着,让你起烦恼,所以决定不能听。
2 佛像供在家里面要供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家里面的房子很多,应当要空出一间做佛堂,供养佛;如果房间不多,就供在客厅,都行。客厅供在上方,这个上下怎么区别?坐在这个位子,每一个人进到这个房子,他第一眼看到,这个方就是上方。
3 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这一定要懂得,第一个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恭敬心,这一点很重要!恭敬心是性德的表现,课诵本里面诸位常念到“一切恭敬”,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都是至诚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至诚恭敬?
4 对一切人事物至诚恭敬,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对他恭敬一点;那个人是我的冤家对头,我就恨透他,这是凡夫。
5 佛菩萨是一切恭敬,决定是平等清净,没有高下,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供佛像,因为我们对佛恭敬,对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恭敬,对一切万物要恭敬。
6 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地恭敬,这是供佛、供养佛像第一个意义,这叫真供养。这个供佛像,决定是大吉大利!
7 供佛像的第二个意思是报恩。佛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我们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师。所以我们供佛,不是把他当神看待,而是把他当作老师看待。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觉悟,我要向佛学习!
8 佛像摆在那里,提醒我觉而不迷,它的意思在这里。其次,看到这个佛像,晓得我自己也是佛。我不胡思乱想了,我就是佛;我胡思乱想,我就是凡夫。所以成佛、成凡夫,就在自己一念之间!

5. 寺院里的斋饭是什么样的

寺院里的斋饭就是素食。

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为素席,吃香粳米饭。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各地接踵而来的行脚僧解决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为他们供茶供饭,这样,促使斋厨素食烹调日趋讲究。

我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烹饪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贴帜,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

指禁用动物性原料及禁用五辛苦(即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茗葱)的寺院菜和禁用五荤(即韭、薤蒜、芸薹、胡荽)的道观菜。

现主要指用蔬菜(含菌类)、果品和豆制品面筋等制作的素菜,善用竹笋、豆芽等吊制的素高汤增鲜。
中国素菜是中国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着特点是以时鲜为主,选料考究、技艺精湛,品种繁多,风味别致。

素菜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品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肴。
寺院素菜中的一种名菜“罗汉斋”,是用十八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罗汉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鲜磨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薯仔、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

罗汉斋原为寺院菜,初时制作比较简单,是将选用的原料合煮一锅而食,后来因隆重佛事活动,为法师讲经、沙弥受戒、居士拜佛等,常由法师、沙弥、居士出钱设斋供众,制作逐渐丰盛讲究,并根据出钱多少,分为千僧斋、上堂斋、吉祥斋或如意斋。

此菜流传至市肆素餐馆后,又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并有上斋、下斋之分,也有上、中、下三斋之分,其用料因时因地而异。但一般不少于十余种。制作方法也同中有异,但均具有咸鲜、清香、淡雅的特色。

6. 斋饭怎样做好吃*^_^*

简单的来说,寺院里面都是素食,而且不能放葱,洋葱,韭菜,大蒜这几种有难闻味道的蔬菜,也不能放鸡蛋,使用的油也是植物油,不能用猪油之类的.盐当然要放了啊.

寺院里的饭真的很香的,很让我怀念我皈依师父那里的馒头,好甜,呵呵,说远了.

做完功课了我见厨房里的菜虽然做好了却只有一个人在分菜,于是就去帮忙。今天要开八台,每台十人,八菜一汤。我分好菜后自己也到斋堂去吃饭了。有些居士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就呆在厨房里与师傅共桌。这样其实是很笨的。因为厨房里面虽然有大风扇可也仍旧是热,而斋堂是只有盖没有墙的,不用开风扇也有一阵阵的山风吹来,好爽。

今天的汤是莲子冬瓜党参红枣汤。煲了有好几个小时了,甜甜的很好喝同时也解暑去湿非常有益。菜式方面是有炒大白菜、炒青瓜、炒苦瓜、焯薯丝、焖南瓜、焖油豆腐、以及炸茄条和罗汉斋。

我很喜欢吃炸茄子。其制作也很简单,就是开好炸浆(面粉和盐、味精),把切成三四厘米长的茄段放进炸浆里滚动一下就放进没锅里炸十分钟左右就行了。吃起来又脆又香。此外罗汉斋也非常好吃。这是寺院中几乎最贵重的菜,它是由香菇、金针花、银耳、笋干等干货浸泡后炒成的。当然,要多点油,因为这菜很“吃油”的。

我很喜欢在寺院里吃饭。不知为什么我自己在家做的斋菜就没这样好吃。后来想想,哦,可能是火的问题。因为寺院里都是用柴火来烧饭的。菜很好吃,所以我吃了一碗饭之后还到厨房里盛了一碗银针粉。这种粉是由大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制成的。两头尖长度是十厘米左右,直径就和普通豆角差不多。用青红椒丝和豆芽炒了非常美味。

我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先秦时就有了,佛教传入我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寺院素烹饪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贴帜,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

寺院僧人平日清早酱瓜、腌萝卜过粥,午餐吃黄米饭、大烩菜,逢到“佛欢喜日”(佛教节日)为素席,吃香粳米饭。寺院的厨房,称为斋厨,香积厨,除管和尚们的膳食外,还要为各地接踵而来的行脚僧解决的施主,香客很多,寺院要为他们供茶供饭,这样,促使斋厨素食烹调日趋讲究。

梁武帝时,南京建业寺有一僧厨,素菜烹调技艺精湛,“一瓜可做数十肴,一菜可变数十味”。唐代湖北梅山五祖寺的煎春卷、烫春芽、烧春菇和白莲汤(甜食),制作精美,是佛门子弟的美食。五祖寺的春卷是采用寺院山上的野菜,配上豆腐干,豆豉汁、面筋泡和各种调料,外用青菜叶或油皮包好煎成的。

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许多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点相近。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葫芦卜加薯仔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满足了人们饮食情趣上的需要。当然,佛教中也有反对素菜荤名的,认为这样是犯了“意杀戒”,因而称素鱼为“如意”,称素香肠为“玛瑙卷”。

寺院素菜中的一种名菜“罗汉斋”,是用十八种原料做成的,喻意对佛教十八罗汉的虔敬。上海玉佛寺的罗汉菜是用花菇、口蘑、香菇、鲜磨菇、草菇、发菜、银杏、素鸡、素肠、薯仔、胡萝卜、川竹笋、冬笋、竹笋尖、油面筋、黑木耳、金针菜加调料做成的,外形丰肥,吃口清鲜,可以与鸡鸭鱼肉之味相媲美。此外,扬州大明寺的“笋炒鳝丝”(主料香菇)、重庆慈云寺的“回锅腊肉”(主料面筋)等均属素斋中的名菜,其形、色、味和质感都可乱真。

寺院素菜在民间很欢迎。明清时江苏人喜吃的什锦豆腐羹(又叫“文思豆腐”),原是天宁寺文思和尚先做的。清代美食家袁枚称赞的醋渍萝卜和腌大头菜,原是承恩寺僧人的过粥菜。寺院的素什锦早已成为江南人家的家常菜。

7. 寺院吃斋饭有什么讲究

1、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2、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葫芦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3、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

4、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

5、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佛教主张过午不食,现已有改变,多数僧尼为了工作和学习,也吃晚饭,叫做吃放参。

(7)如何拍好吃斋饭照片扩展阅读:

斋饭的来源:

佛世时,比丘们身披袈裟,手持着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

对僧人而言,“乞食”蕴涵着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借着乞食因缘与居士接触,给予布施种福田、说法的机会。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垦土掘地、种植蔬果以致伤害生命,这是原始佛教所不许的。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

其次僧团人数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大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立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僧人开始过着“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后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行不渝的信念。

8. 寺庙的斋菜真的那么好吃吗

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去寺院吃一段时间斋饭会特别好。斋饭全是素食,平淡不油腻,并且味道鲜美。最棒的是长时间饮用斋饭会把你的胃调理过来,所以非常推荐您去寺院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