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攻略 » 北京最好吃的零食有哪些
擴展閱讀
崗杜街附近好吃的地方 2023-08-31 22:08:20
土豆不炒絲怎麼做好吃 2023-08-31 22:03:59

北京最好吃的零食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11-29 00:15:36

⑴ 北京特產有哪些好吃能帶走的 這十大特產

在北京,常見的特產有:北京鴨梨、北京秋梨膏、茯苓夾餅、北京酥糖、六必居醬菜、北京織毯、北京雕漆、景泰藍、北京玉器、內畫壺、北京葡萄酒、北京白鳳丸、安宮牛黃丸、虎骨酒、京綉、桃補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密雲金絲小棗、平谷大桃、妙峰山玫瑰花、大磨盤柿、北京面人、爆肚馮的爆肚、小腸陳的鹵煮火燒、天興居的炒肝、錦馨的豆汁/焦圈、白魁老號的白水羊頭、不老泉的冰糖葫蘆/蒸餃、全聚德的烤鴨、東來順的涮羊肉、天福號的醬肉、護國寺小吃、牛街齋月、華天小吃、月盛齋的燒羊肉。

⑵ 北京必買的特產零食有哪些

北京必買的特產零食有茯苓夾餅、糖炒栗子、冰糖葫蘆、金絲蜜棗、北京烤鴨。推薦茯苓夾餅、糖炒栗子、冰糖葫蘆。

1、茯苓夾餅

冰糖葫蘆是老北京傳統街頭小吃,很多人都知道,在天津,糖葫蘆被叫做糖墩兒。冰糖葫蘆用的是野果為原料,最常見的糖葫蘆用的是山楂,用竹簽串成串,然後蘸上糖稀讓它變硬,這種小吃雖然製作簡單,但是因為口感酸甜,外觀精緻,還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⑶ 北京旅遊經典小吃推薦,27種地道小吃,你應該知道的美味

北京這座城很大,好吃的很多,似乎全世界的 美食 都能在這找到。我們現在要推薦的是屬於老北京地地道道的小吃。一種胡同兒的味道,更是一種飲食的文化。

帶朋友來北京玩,想吃北京特色小吃的時候,不要只知道烤鴨,炸醬面了。下面這些 美食 ,有機會一定要嘗一個遍。

1、北京烤鴨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特產,由中國漢族人研製於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其中以全聚德最為出名。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

2、 豆汁兒

豆汁兒是老北京獨特的漢族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 歷史 。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豆汁兒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北京賣豆汁兒的小店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多了,但是像德華居小店、錦馨回民豆汁兒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樣火爆。尤其是錦馨回民豆汁兒店,因為這里的豆汁兒和焦圈都有「中華名小吃」之稱,都得到了原來花市火神廟「豆汁丁」的真傳,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紅火。

3、老北京炸醬面

老北京炸醬面在北京十分流行,而上海、廣東、東北也有不同製法的炸醬面。韓國亦有炸醬面,是由華僑帶入韓國,以春醬(黑豆醬)為調味料,加上洋蔥、蝦、肉類等。在老北京,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

4、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北京漢族特色小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鹵煮火燒的。鹵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鹵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

5、 豌豆黃兒

豌豆黃兒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代宮廷的豌豆黃兒,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兒有兩種,一種是北海公園仿膳製作的所謂宮廷小吃。另一種則是走街串巷的小販出售的製作較粗糙的豌豆黃兒,這兩種小吃都叫豌豆黃兒,但用料、工藝、價格有天壤之別。

6、 炒肝兒

炒肝兒是北京地區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佔1/3。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鹼、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7、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爆肚是個統稱,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兩種———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兒、蘑菇兒尖、食信兒、葫蘆兒、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種大眾易於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陽面肚板)。

8、 油茶

油茶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9、京式果脯

果脯,也稱蜜餞,是以桃、杏、李、棗或冬瓜、生薑等果蔬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後而加工成的食品。除了作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餞也可以用來放於蛋糕、餅乾等點心上作為點綴。果脯是明朝時期的御膳房發明的。北京和台灣為蜜餞生產重鎮。北京所產的果脯稱為京式果脯,是北京特產,中外聞名。果脯種類繁多,著名傳統產品有蘋果脯、酸角脯、杏脯、梨脯、桃脯、太平果脯、青梅、山楂片、果丹皮等。

10、 炸灌腸

炸灌腸是一種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早在明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清光緒年間福興居的灌腸在京城小有名氣,福興居的掌櫃被稱為為"灌腸普",傳說其製作的灌腸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制進澱粉、碎肉製成的,後來隨著 歷史 的發展,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而超市中能夠買到的灌腸則把紅曲和小腸都省去了,僅僅是用綠豆澱粉加香料灌製成型的一個長長的澱粉腸。

11、 糖火燒

糖火燒是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小吃。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一,已有 300多年 歷史 ,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12、 芸豆卷

是北京地區漢族民間傳統名點,後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傳說是慈禧太後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嘗,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御膳房專門製作,芸豆捲成了慈禧的御前御點。

13、 焦圈

焦圈是一種北京特有的炸制食品,碗口大小,形似西方的炸麵包圈,但口感更酥脆。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酥脆不皮。焦圈常作為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
老北京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14、 麻豆腐

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河南安陽也有類似食物,稱為粉漿坨子。此物出自舊京的粉房。粉房原來是出產粉皮澱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隨碾隨加水,同時這豆子就分成了三種東西。頂細的成了豆漿,是正品,用來做澱粉;頂稀的成了汁兒,即是豆汁;中間一層稠糊凝滯的暗綠色粉漿,裝入布袋加熱一煮,濾去水份,就是麻豆腐。一般百姓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黃醬加上黃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裡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綠色,炒好後,將炸好的紅辣椒油潑在上邊即成,呈紅、綠、黃色,口感香醇味厚,酸咸適口,別有風味。

15、 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16、 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是用糯米製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不僅北京人喜歡這款小吃,就是進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這款聞名全國的清真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 歷史 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17、 豆餡燒餅

豆陷燒餅又稱蛤蟆吐蜜,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8、 燒賣

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內蒙古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稍麥、稍美(北方稍美與南方燒賣不同,以羊肉大蔥為主)。燒麥是北京久負盛名的漢族小吃之一。燒賣起源於元大都(今北京),是地道的京味小吃。現在我國各地均有。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區別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鈍列滿盤」的說法。北京燒賣根據季節不同四季餡料有別:春季以青韭為上,夏季以羊肉西葫蘆為優,秋季以蟹肉餡應時,冬季以三鮮為佳。

19、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是一種北京常見食品,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油鍋煎熟,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因其長型,有時對折。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故名。其口味類似鍋貼,但形狀不同。褡褳火燒與天津的鍋貼較為相似,但餡料和製作方法上不同。

20、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有名的京味小吃,其有著老北京十三絕的稱號,也是北京小吃中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21、 酸梅湯

酸梅湯是老北京傳統的消暑飲料,在炎熱的季節,多數人家會買烏梅來自行熬制(也有用楊梅代替烏梅),里邊放點白糖去酸,冰鎮後飲用。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本草綱目》說:「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神話小說《白蛇傳》就寫了烏梅辟疫的故事。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北京製作酸梅湯,當以琉璃廠的信遠齋為最有名。

22、 冰糖葫蘆

糖葫蘆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23、 灌腸

灌腸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吃之一。是北京人喜愛的一種大眾街頭小吃。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櫃的姓普,人稱「灌腸普」。他家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 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軟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 據說慈禧太後在地安門火神廟進香之餘,曾到這里品嘗,並大加贊賞。

24、 薩其馬

薩其馬,又稱沙琪瑪,滿族的一種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將面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北京十三絕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25、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北京十三絕之一,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26、 薑汁排叉兒

薑汁排叉兒是北京十三絕之一,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

27、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北京十三絕之一,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不斷更新全國各地小吃推薦。關注我,點擊文章看配圖小吃。

⑷ 北京有什麼特產

果脯、茯苓餅,這些東西連北京人自己都不吃北京烤鴨:最出名了,一定買全聚德的,市面上假的太多,到他的飯店(和平門店、前門店、王府井店去買真空包裝的,連他的荷葉餅也是真空包裝的,還有他專門的烤鴨醬,回家把鴨子放微波爐里燒烤一下,荷葉餅上鍋蒸一下,自己切一些蔥絲,沾上烤鴨醬,卷上餅吃。 良鄉板栗:不錯,超市裡就有袋裝的、禮盒裝的,方便攜帶和保存。 北京的醬菜:超市裡有袋裝和瓶裝的,種類也很多。以六必居和天源醬園最為著名,本人認為天源的更勝一籌,天源的麻仁金絲棒極了,甜醬甘露也不錯。 北京炸醬面:多買幾代干黃醬,給家裡人嘗嘗北京炸醬面。也是六必居和天源醬園最著名,味最正的是北京桂馨齋的,現在被六必居吞了,但是還做自己的干黃醬,商標是六必居的,名字還是桂馨齋,和六必居的醬是兩個味,真正的老北京都愛吃他的醬,一般超市裡不太容易見得到。 糖葫蘆:超市裡有小袋裝的
北京鴨梨、京白梨、白雞、燒鴨、油雞、果脯、北京蜂王精、北京秋梨膏、茯苓夾餅、北京酥糖、六必居醬菜、北京織毯、北京雕漆、景泰藍、北京玉器、內畫壺、北京葡萄酒、北京白鳳龍、安宮牛黃丸、虎骨酒、京綉、桃補花、涮羊肉、北京酸菜、大磨盤柿、密雲金絲小棗、少峰山玫瑰花、門頭溝大核桃。 其中有一些知名特產一直為北京人津津樂道,包括10大名吃: 1.爆肚馮的爆肚 2.小腸陳的鹵煮火燒 3.天興居的炒肝 4.錦馨的豆汁/焦圈 5.白魁老號的白水羊頭 6.不老泉的冰糖葫蘆/蒸餃 8.全聚德的烤鴨 9.東來順的涮羊肉 10.天福號的醬肉 1.北京特產之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稱,也是北京特產風味的代表作,具有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北京烤鴨最出名的當屬「全聚德烤鴨店」,這家店創建於130年前,如果從烤鴨店的鼻祖楊仁全經營鴨子算起,那又要上推30年。 全聚德烤鴨的製作方法是掛爐烤制。首先要用獨家擁有的佐料塗於生鴨之上。然後是掌握火候。火欠則生,火過則黑。烤好的鴨子色呈棗紅,鮮艷油亮,皮脆肉嫩。 烤完的鴨子被廚師切成薄薄的片狀,每一片上面又要有瘦又要有肥;然後擺在桌面上,旁邊是面餅,大蔥,面醬等簡單而味美的配料。 2.北京特產之桂花陳酒 桂花陳酒在封建朝代,只有御膳房掌握其配方及釀制技術,其酒「於八月桂花飄香時節,精選待放之朵,釀成酒,入壇密封三年,始成佳釀,酒味香甜醇厚,有開胃、怡神之功效」。釀制出來的酒稱作「桂花陳酒」,專供皇宮、王府的帝王和達官貴人享用,一般官吏和百姓都難得一見。 3.北京特產之茯苓夾餅 茯苓夾餅原是清朝末年的宮廷食品,現代的茯苓夾餅採用新老工藝結合選料考究,做工精細。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海藻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實為深受人們歡迎的北京風味小吃。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後得了病,不思飲食,這可難壞了御膳房。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葯,發現其中產於雲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於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澱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製成夾心薄餅。慈禧食後,十分滿意。 4.北京特產之內畫壺 內畫壺亦稱鼻煙壺,內畫壺是料器(我國以前對玻璃的稱呼)的一類,也有水晶質地的,因數量多,影響大,單列一類,是清代末年發展的民族工藝品,與滕氏布糊畫一樣都享有極高的藝術品價,以前西方人根本不相信是直接畫的,直到工藝公開,製作場所可以參觀。內畫壺一開始只是裝飾鼻煙壺,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工藝品,內畫壺一般用半透明料器製造,比如玻璃,高級的也有用水晶、瑪瑙、翡翠等製作的。內畫壺作為精緻的小擺設、馳名中外。 5.北京特產之大磨盤柿 北京郊區盛產柿子,品種也很多,但最有名氣的要數大磨盤柿,屬於北京特產。這種柿子個頭大,一般重250克左右,大的一隻就有500克。大磨盤柿味美適口,營養豐富。還具有降血壓、止血、潤腸等功效。 6.北京特產之北京面人 北京面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捏面藝人根據所需,先是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處理,製成柔軟的各種顏色面團,用這些面團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巧妙的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頃刻之間,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有婀娜多姿、衣裙飄逸的美女,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有各種神話故事、戲劇中的角色和歷史人物。 北京,由於是千年帝都,各地能工巧匠雲集北京,富於東方特色和濃郁"京味兒"的工藝品及文物使北京的工藝品比較集中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工藝之精華。景泰蘭、牙雕、玉器、雕漆被稱為北京工藝品"四大名旦";北京的面人、泥人、絹人、臉譜、風箏、剪紙也是一絕;北京的樂器也有極高製作水平,不少客人選購物中國民間樂器、或學彈奏或作裝飾;傳統的中國傢具近年也頗受青睞;各種密餞果脯和京味點心,及中葯滋補品也很受歡迎

⑸ 北京有什麼好吃的特產零食

北京酥糖
北京酥糖是中國三大名糖(上海奶糖、廣州水果糖和北京酥糖)之一,其中尤以紅蝦酥糖為上乘佳品。酥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京的酥糖一向享有盛名,其中,又以「紅蝦酥」最為著名。紅蝦酥的特點可以概括為「酥、脆、香、甜」四個字。在製作上集中了傳統工藝的精華,用料考究。一律選用優質榴花砂糖,高濃度葡萄糖漿和「二八麻醬」,經多次熬煉拔拉折包而成。這種糖皮薄酥脆、糖餡層次清晰,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膩口,吃後不留殘渣。
北京各大超市均有銷售
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這個北京土特產可謂是老少皆宜,就是一次不能吃太多,兩三個就可以了,小心吃多了不消化哦!
護國寺小吃、隆福寺小吃、九門小吃(都是北京正宗的老字型大小)
京八件
京八件相信剛來北京的人都聽過,做的最好的屬稻香村了,「京八件」就是八種形狀、口味不同的特色京味糕點,糕點上會寫福、祿、壽、喜字,然後和太師餅、椒鹽餅、棗花糕等放在一起就拼成了京八件,這個特產禮盒很適合送給長輩們。
北京稻香村可買到
糖葫蘆
有單包裝的小冰糖葫蘆,小孩子很喜歡吃,和大街小巷賣的現做的冰糖葫蘆味道還不一樣,味道酸酸甜甜的,獨立包裝干凈又衛生,家裡有小孩子的親們可以考慮買點這個……
北京各大超市均有銷售
茯苓餅
北京特產茯苓夾餅,原是清朝末年的宮廷食品。茯苓餅,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製作系以茯苓霜和精白麵粉做成薄餅,中間夾有用蜂蜜、砂糖熬溶攔勻的蜜餞松果碎仁,其形如滿月,薄如紙,白如雪,珍美甘香,風味獨特。因為滋補性強加上慈禧愛吃,所以身價百倍。凡到北京的外地人,大都要到王府井買幾盒帶回去,以饋贈親友。
王府井百貨大樓、北京稻香村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不必多說,地球人都知道。大到中華老字型大小「全聚德」「便宜坊」,小到大街小巷的各大超市,均有銷售。想買最正宗的,當然是去老字型大小了,不過要做好排大隊的准備,春節前烤鴨銷售可是相當火爆的,你們懂的。趕時間的小夥伴們,也可以選擇超市或者火車站、航站樓等地方的商鋪,也都能買得到。
全聚德、便宜坊、北京各大超市、火車站、航站樓商鋪
還有像北京蜜餞、豌豆黃、艾窩窩、六必居醬菜等北京好吃的特產,都是既經濟又實惠的不錯選擇。

⑹ 北京有什麼好吃的零食比較辣的是北京特產那種…

北京沒有偏辣的特產,比較好吃的零食包括:茯苓餅、小番薯、稻香村的點心,果脯雖然說是北京特產,但是我個人認為稍微有點太甜啦。其他還有很多好吃的,不過不應該算是「北京特產」的,因為北京的確不盛產什麼。可能王致和醬豆腐臭豆腐算是盛產的吧。